《海国图志》在中、日的不同命运

时间:2022-08-08 07:05:10

缘起:魏源接力林则徐

《海国图志》的原本为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而《四洲志》来源于英国人慕瑞编著的《世界地理大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历史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1841年6月,承担鸦片战争失败责任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途经现在的镇江时,正在此地的老朋友魏源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林则徐预感自己可能没有机会继续编写《四洲志》了,遂将书稿交给魏源,希望他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

魏源没有辜负老友的期待,在此后1年时间里,魏源以林则徐《四洲志》为基础,广搜新旧资料,成《海国图志》50卷,1843年初版于扬州。

此后数年,魏源再接再厉,在地理学家邹汉勋、汪士铎等人协助下,1847年增补为 60卷本。1851年扩充为100卷本。1856年,魏源去世,100卷本遂成为《海国图志》定本。

创见:首倡“师夷长技”论

《海国图志》根据那个时代所能获得的资料,详细记述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制度、文化习俗,是近代中国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梁启超盛赞这是中国人研治“域外地理学”的开山之作,意义重大。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不仅依据丰富的资料向中国人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而且提出许多伟大的见解,一再叮嘱中国人要重建宽广胸怀,不要将域外文明视为洪水猛兽。中国人应该潜下心来,记住先贤教诲,一事不知以为耻。魏源指出,即便从复仇观点看,也必须“师夷之长技”。

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这个口号将一个正常的文明交流转换为“文明冲突”。不过在“天朝上国”迷思仍未被打破的近代早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权宜之计。

无奈:唤不醒的天朝梦

尽管魏源的主张如此温和,但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在中国获得应有回响。那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此次东来的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本质区别。

魏源在这部书中建议中国人应该正视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中国不仅应该大度接纳西方人来华贸易,而且应该“互市”,要求西方也要向中国资本开放市场。将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种子,渐渐嫁接至中国农业文明老树上。魏源在这本书中,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认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可以变古今官家之局,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

《海国图志》意识到了历史大转折,意识到了中国无法固守单一的农业文明,中国应该增强“海国”意识,应该与世界互动,双向开放。

这是敏锐的中国读书人对世界大势的清晰判断,然而,“天朝上国”的惰性太强大了,失败很快成为过去,刚醒来的雄狮打个哈欠又睡着了。

意外:竟成日本“教科书”

《海国图志》在自己的国家没有赢得应有尊重,没有转化为变革的力量。

与中国的情形很不同,1851年一个偶然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此时的日本还处在锁国状态,但魏源这部书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在此后5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几个,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江户晚期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读了《海国图志》后,格外佩服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为应该像魏源那样以全新世界格局重新规划日本方略。

《海国图志》传到日本的第三年(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江户湾。或许是基于十几年前鸦片战争的教训,或许是《海国图志》已将世界经济必将交流的意义说得很明白,或许是因为日本人已有与欧洲人(荷兰人)打交道的经验……总而言之,日本通过谈判,达成了妥协,日本既没有像中国那样长时期沉浸在失败阴影中,也没有单纯地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地。日本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商业基础,用不太长的时间实现了在远东建立一个西方式国家的梦想。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晚期之所以能发生“开国主义”思想,其契机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日本知识分子普遍阅读过传来不久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遭遇,不仅让中、日师生易位,而且折射了这两个东亚国家胜败中的深层因素。

(摘自《新京报》 本文作者:马勇)

上一篇:在以色列感受神的恩典 下一篇:谁惯坏了“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