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好的教育笑看春暖花开

时间:2022-08-08 06:28:37

面向好的教育笑看春暖花开

【摘要】好的教育涵盖方方面面,它需要关注人,走心而非形式化地服务于师生家长的需求;它需要关注技术,虔诚但不盲目性地利用互联网+;它需要顶层建设课程,创新却不随大流地使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关注人;关注技术;创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思考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似乎不太容易理得清,或许,我们的教育行为可以朴实接地气,尊重师生家长,让活动更丰富,关怀更贴心,校园更温情;或许,我们的教育手段可以高端上档次,携手智能技术,让学习更多样,管理更有效,校园更智慧;又或许,我们的教育追求需要课程文化的浸润,关注核心素养,让资源更优化,学习更主动,校园更自由。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笔者参观学习的收获,浅谈以下几点。

一、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关系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关系,走心做学生、教师、家长喜欢的学校。杭州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被全校师生亲切地称为阿潘校长,他可以为全校师生下厨做美味的阿潘羹,可以戴上凤冠霞帔为师生演上一曲贵妃醉酒,可以迎新送考时与每一位学生握手击掌,可以乐呵呵地接受学生“大铁锤”的击打,也可以为每一位教工送上一把躺椅,更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家长写亲笔信……公益中学成为教师、学生、家长都喜g的学校,阿潘校长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好的管理者、师与生的关系。在这所学校,每一个人都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相处,有声有色地工作!

我们学校也一直坚持“创建自由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长积极聆听学生的声音,学生要亮好声音,要一站到底,要挑战校园吉尼斯,我们开辟“自由舞台”,十八般武艺台上来;学生要做小鲁班,敲敲打打做巧匠,我们创建“木工室”;学生要搞舌尖上的童年,我们买来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中餐烹调西餐煎炸自个儿挑……教师与学生亲密相处,开学第一课不上语文数学,而是开独具个性的见面仪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课堂上平等交流对话,激发思维自由碰撞,下课后共同参与活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学校与家长亲密接触,家委会为学生出谋划策,家长义工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学校则为家长讲课培训,真诚相待……所以我们也有“火柴校长”“小鹿姐姐”“闵闵老师”“洁老师”以及“筱妈”,学校也逐渐成为社会称赞、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学习乐园。

二、好的教育需要好的技术

在教育领域谈技术,不是简单地把教育交给未来科技,而是要在新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保持清醒!”互联网+的出现,我们更需要冷思考,转变观念才是核心,技术永远是辅助的手段,教育+互联网才是良性复归。好的教育加上技术的有效支持,更能有效地改变课堂,提升着教师,成长着学生,整合着管理。

技术能让教学更有效:我们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同时要不断回归和追寻教育本质,教育最终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忽略人与人的交流,课堂是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碰撞的场所,我们要关注学生心理,陶冶学生情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虽然我们身边还没有出现用ipad上体育课的笑话,但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乱花迷人眼”的技术手段,让学科失去了固有的特质依旧让人觉得不是个滋味。但不可否认,教育中的新技术对于增加学习机会,促进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鼓励创新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杭州育才外语学校是一所智慧的校园,它的秘密在于“教育+互联网”。学校有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支持,一体机让资源触手可及,PAD钢琴游戏即学习,3D打印机让学生玩中学,云PC随时分享信息……教育做得好,加上互联网如虎添翼,移动终端进入课堂,全新的课堂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育更智慧!技术能让管理更人性:办公室卫生检查、值日到岗监督、请假报销以及物品报修等都不再需要跑断腿,实时上传照片,管理者一机在手,相关处置一网打尽;生日祝福、校园喜讯、来客寻访、听课预约、活动票选……技术不再是教育的负担,而是一种带着智慧的温度!

三、好的教育应有好的课程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就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首先要考虑定位,每一所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都不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也不一样。其次要考虑需求,既要关注学生已有基础,也要关注学生想达到的目标。最后还要考虑未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不断变化和永恒变革”。

近年来,我校积极设置并实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构建校本化的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校本课程超市。开办多年来,课程实施中我们坚持立足学生需求、发挥教师特长、自由选择课程、快乐享受课程的原则,在确保学生共性学习需求的同时,力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成长途径,搭建适合的成长平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开发、开设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维拓展、身心素质、艺术素养、生活技能”六大门类,94门课程,力图将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如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劳动意识等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的修习达到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秉承“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和“建设自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儿童工作坊,将核心素养校本化,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行、健康的身心、自由的尝试、多样的兴趣”,这样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和实践,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质。

尽管我们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努力地行走着,但是通过学习反思,我发现,基于核心素养,我们要努力依托选修课程,将各种围绕主干学科、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作为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在学中形成素养。我们的选修课还呈现碎片化,单纯基于教师的特长来开设,生命力不长,而教师在上选修课时更多地只是开展活动,缺乏全面关注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体育、艺术类的较多,实践创新、国际视野、社会责任难以更好地落实;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学生心智结构的差异、分层给学生知识与思考。于是,在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和学生生长三个维度之间,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好的教育涵盖方方面面,它需要关注人,走心而非形式化地服务于师生家长的需求;它需要关注技术,虔诚但不盲目性地利用互联网+;它需要顶层建设课程,创新却不随大流地使核心素养落地……真正是面向好的教育,笑看春暖花开!

上一篇:略谈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下一篇:你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