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轻生现象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08 05:54:19

大学生轻生现象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已成了轻生的高发群体之一,这种现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大学生的轻生行为展开积极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控制并切实的减少大学生轻生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大学生轻生现象的现状和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轻生 分析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轻生现象的现状和危害

轻生结束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还会给他们的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轻生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一种。往往来说,社会轻生率高低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稳定状况和问题。

(一)大学生轻生现象的现状。

1、大学生轻生发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从上表的数据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大学生生活、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轻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死亡率也跟着增加,大学生轻生的预防迫在眉睫。

2、大学生轻生现象由个体事件而转为群发事件。

高校扩招前,大学生轻生仅仅是个体性事件,他们只是会偶尔在公众面前出现,等到2003年的扩招后,大学生轻生的事件逐年增多,不难看出,大学生轻生的频发和扩招存有逻辑关系。在新的时期大学生轻生高密度的发生,现在大学生轻生已经由新奇事件变成了频发事件。

(二)大学生轻生事件的危害性。

1、对自身的毁害。

大学生许多是中学出类拔萃的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可以算的上是同龄人中佼佼者,而选择轻生是大学生毁掉自己前程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生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是美好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

2、对亲友的危害。

大学生自己不仅毁灭了自己,而且危害了亲友。“人之惨,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学生轻生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给父母、亲友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痛苦。

3、对学校的危害。

虽然国家的法律以及《学生伤害处理》明确表示:对轻生身亡的学生,学校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可是学校往往在处理丧事时较棘手,有的死亡学生的家长对学校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讨价还价,并且不达目不罢休。 有的事件还会引起罢课、游行等,给学校的治安、保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在校大学生发生轻生后,他的同学很多会有不同程度负面影响,感到痛苦,心情压抑从而波及正常的学习生活。

.4、对社会的危害。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轻生的发生,不仅对自身有害,对亲友有害,学校有害,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影响。 2008年9月,大学生樊某由于经受不住巨大的学习压力,选择从教学楼的5楼跳下,他的家长为此招集了多达60个社会的闲散人员,在学校门口拉条幅、封校门,甚至围攻学校的教学楼,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本身大学生的轻生就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加以利用,借题发挥,恶意煽动学生,会使得学校和学生的矛盾社会化,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疾病。

来自北京的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的一份研究表面:严重的抑郁是引发轻生的最大的诱因。[8]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拥有很高比例的抑郁症病人,当我们跨入大学的校门,这就意味着人生的重大转折,但是来自学习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诱发的压力、面临独立生活产生的压力、远离亲人、老师呵护,感情、心理上产生的压抑,如果长期面临这些压力得不到调整,长期的情绪低落就会容易发生抑郁症。

(二)学习、就业压力过大。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由于高考的失误,报考学校的不理想、甚至是自己学的专业不够好等情况都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失落,当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轻生;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父母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尤其有些家庭困难,父母千辛万苦的供孩子上学、四处借钱供孩子上学,学生怕对不起父母,压力很大,遇到成绩下降、考试不理想就比较容易陷入绝望,更严重的会发生轻生行为。大学生现在激烈竞争、就业的压力大,多次就业经历失败后有的学生会恐慌、焦虑甚至绝望,尤其是内向、能力弱、自卑、虚荣的同学更加容易走极端。

(三)恋爱情感的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时期,他们的性生理基本都成熟了,在他们和异性相接触的过程有时会遭遇到无法控制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会由于种种的个人因素无法掌控而导致失恋,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较差,在面对失恋带来的挫折和苦恼时无法及时的调整心情,造成心理失衡、性格大变,有的甚至会走上轻生的路。

(四)人际关系紧张。

现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 后,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缺乏艰苦磨练,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上了大学以后,由于大家来自不同家庭、区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习惯,在融入新集体的同时有的同学由于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差,在加上本身的狭隘、嫉妒、猜忌等人格缺陷,在产生矛盾、遭到批评的时候就会钻牛角尖,走向极端。

(五)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关系不和、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就缺少来自正常父母的爱,他们长大以后就容易自卑、压抑,常常觉得孤独无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较易自暴自弃。还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管教方式不对、过分的保护、监督,甚有的实行棍棒教育的暴力方式,畸形成长的年轻人承受和适应能力差,比较容易走向极端。

三、降低大学生轻生几率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都应该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意识等多个方面教育大学生关爱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学校应该从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人生规划;教育大学生更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强化道德观念与婚姻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锻炼强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各种压力、困难和问题;同时,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骄不躁实地现自我价值,将来可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态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用正确的眼光看自己、看社会,当内心存在矛盾时,应学会自我调整,大学校园增加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面的课程、课时和相关活动。

(二)建立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

建立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强化大学生之间正当的人际交往,同时,帮助一些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同学,逐渐找到温暖,对于减少导致大学生轻生的各种诱导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应该多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举办一些文体比赛和学术论坛以及英语之星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争取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切身的参与进来。此外,组织一些集体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工作,面对人生,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守旧,也有一些不能准确的给自己定位,这样都会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期望太高,将目光全部投向大城市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对小城市和私企不屑一顾,更别提偏远地区了,而结果是往往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导致无法接受现实,因此变得颓废、萎靡不振,甚至拒绝工作,选择在家守着父母。还有一些大学生想跳过先择业的环节,刚刚大学毕业就想自己创业,想靠创业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下,当然有极少数同学成功了,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失败告终,所以当大学生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不能太过理想化,尽量少走冤枉路。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及时转变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以追求长远利益为目标,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提高自身价值观,以服务社会作为择业宗旨,将人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用积极主动替代消极被动的情绪来面对就业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最终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同时,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措施。加强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力度,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进而可以正确的分析就业形势。此外,学校更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与该如何选择职业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可一味的为了追求学校的就业率而误导学生选错职业道路。学校应将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作为目标,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有效预防发生大学生轻生行为出现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强化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大学生正确的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强化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预防发生大学生轻生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当代大学生大多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麻烦和困难。引导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认清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和勇气,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里承受能力的重要性。

(五)加强大学生珍爱生命意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我国针对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教育十分匮乏,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开展过任何珍爱生命的教育,各大高校多次出现大学生轻生事件,伤害他人身体的事件也是频频出现,这样一桩桩血的案件向我们表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教育他们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各大高校教育应该积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并要付出实际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多少事实证明,如果大学教育忽视对学生关爱生命的教育,不但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不好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极度低落的时候,一部分并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慢慢好起来,消极的情绪被日积月累下来,为产生轻生意识埋下火种,如果这个时候学校开展了及时有效的生命教育,会帮助他们重新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珍爱生命,放弃轻生的念头,慢慢走向人生的正道,而对于那些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一定认识的同学,通过学校的生命教育,可以加深对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对其今后的人生也会有很大帮助。总之,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直接避免和预防大学生轻生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现在大学生的轻生行为,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更加深入的研究大学生轻生原因,做好防范工作,建设好学校的学生轻生防治和救助系统,大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政治、健康和生命教育,对于家庭的健康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多关心学生、多和家长交流,更好的进行危机预防,让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广大的学生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关爱自己、珍惜生命,让他们更还的适应社会,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勇于挑战,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职业大学)

注释:

杨惠琴,翟瑞. 大学生中的自杀行为的内外因素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2):48- 50.

马海林,程亚华,程. 大学生自杀危险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54- 657.

邹小婷.对如何减少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 学术论坛,2008(5):187- 190.

黄庆江,张亘祥.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广东高校保卫,2006 (1) :43 - 46.

段鑫星,程婧. 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1):12.

黄东明.从自杀现象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消费导刊,2008(06):24.

李彦牛,王艳芝.领悟社会支持及安全感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1- 143.

王丽丽.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探析. 科教信息,2006(08):139- 140.

朱自立,许燕,单雯,张宏宇. 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299- 301.

陆璐,姚本先.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干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9- 41.

褚惠萍. 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 江苏高教,2007(1):148- 150.

上一篇:我国无因管理学说综述 下一篇:富勒:《法律的道德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