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打特异体质被害人致死案件该如何界定

时间:2022-07-22 03:34:09

殴打特异体质被害人致死案件该如何界定

摘 要 在司法实践中,也常常会出现因为具备特殊体质而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意外死亡的情形,此类殴打特异体质被害人致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认识不一,要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行为人的主观、客观、因果关系三个方面分别考虑。

关键词 特殊体质 殴打致死 主观要素 客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特殊体质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等等原因,患上心脏疾病和脑部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心脏类疾病和脑部疾病的患者极其脆弱,与一般人的承受身体、心理损害的能力有较大区别,所以这样的一类人群也应当归入特殊体质人群中去。因此殴打特殊体质人群致死案件近年逐步增多,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案件定罪量刑主要分为三种观点:意外事件,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致死),下面笔者将从区分三种观点出发,探讨不同情形下此类案件该如何定性。

一、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

一般殴打行为人则在主观上仅具有一般殴打故意,即没有伤害故意,即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带来身体上的短暂疼痛,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使他人的组织、器官结构受到损害或功能产生障碍、丧失,而对他人身体上的短暂疼痛这一危害结果持希望态度。当然,主观心态的认定还需借助客观方面。到底行为人是伤害故意,还是一般殴打故意,就要从起因、使用的器械、打击的部位、当事人的关系以及被害人的身体状况、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等综合判定。

二、意外事件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界限

意外事件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这里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在主观上都表现为对行为危害结果的无认识,在客观上也都表现为人的死亡,二者很容易混淆。疏忽大意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可见,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预见义务,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当时是否应当预见行为的危害结果。那么,如何来判定行为人应当预见,或者说负有预见义务呢?对此,学界有个人标准说、社会标准说和折衷说。个人标准说,也叫主观说,认为判断能否预见,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来判断;社会标准说,也叫客观说,主张判断能否预见,以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为标准。也就是说,在当时具体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则行为人就应当能预见到这种结果;一般人不能预见到的,则行为人也就不能预见到。折衷说则主张具有相当情况的某些人的预见能力抽象化,作为一种类型标准,来分别确定不同类型人的预见能力。但是笔者则认为,应该以社会标准为根据,以个人标准作参考。这是因为法律是针对一般人的,并不针对特定的个人;法律也不强人所难,当然,这里的”人”是指”一般人”。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人做不到的,法律不会强设这一义务。因为法律的制定,其目的是要大家遵守的。所以,预见能力(义务)的确定,首要的标准是社会上一般人的标准。但是,也必须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为法律的实施必然要落到具体的个人头上。如果行为人具有客观情形,异于社会上一般人,从而不能预见危害结果,也不能勉其所难,认为其具有预见义务。

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

一般说来,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比较难于区分。因为两者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没有杀人的动机与目的,也不希望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即在致人死亡这个后果上都是属于过失行为。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故意伤害(致死),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明知其行为会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而放任了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造成的;而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无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更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只是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如何判断案件主观上是否具有造成这种伤害的故意,主要要解决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认识因素的要求,看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是否认识到其行为会达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程度。行为要能够破坏人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者破坏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这才能叫做伤害。如果仅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人体疼痛而并不会损害人体健康,则不能表明行为人具有伤害的故意。这就必须借助于对行为本身的”度”(如打击的工具和力量)的分析。例如行为人殴打被害人致死案,被害人的死亡系一果多因,直接原因是突发性冠状动脉疾病,嫌疑人对被害人的殴打是死亡的诱因。就正常人的体质而言,在互相搏斗的过程中如果不动用致命性武器或者击打致命部位是不可能造成死亡的结果的,但本案依照证人证言,行为人使用砖头多次击打被害人身体,这样的行为在正常人的常识中已经是能够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乃至致命伤害的行为,所以行为人在主观上应该能预见到损害结果的发生,却放任这一结果,是一种间接故意。

第二,要看被告人的行为与所要追究的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这可以从发生打击行为时的微观环境和双方的关系来分析。

刑法理论认为,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与他人共同行为)所产生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即必须查明被告人的行为与所要追究的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才能令其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能把该危害结果归责于他。但是,具有因果关系也并不足以让行为人对结果负刑事责任。因果关系仅是负刑事责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对于伤害案件,特别是伤害致死的案件,查明因果关系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原因是被害人伤害之后死亡的结果,往往是被告人的危害行为与多种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有的危害行为可以明显看出其致伤、致死,施加于任何人都会产生同样结果,例如,用尖刀刺破肝脏致大出血、开枪射穿心脏引起死亡,其刺杀、射击行为与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毋庸置疑;但是,有的危害行为对一般健康的人不会产生伤害或死亡的结果,但是施加于特定的人却能产生致伤、致死的结果,例如,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胸部猛击一拳引起疾病发作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被害人自身有病作辩解而否认打击行为与死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对于这类案件,只能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打击行为与死亡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否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否则,无论打击行为是作为诱因抑或直接原因,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对于这一类案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因果关系的认定,而是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判定,也即行为人对这一死亡结果有无认识、能否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殴打特殊体质的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其定罪量刑问题:

第一,主观方面是否存在伤害的故意。

如果行为人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则有可能是故意伤害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无则可能构成意外事件。其主要判断依据应当从行为发生的原因(一时冲动还是积怨已久)、行为发生过程的持续性(持续不停的殴打还是只打击一次)、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朋友反目、素不相识还是长期敌对)等等方面着手。

第二,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损伤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有则有可能构成犯罪,无则有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行为。此处考虑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是否构成同一案件的重要标准,而因果关系的强弱程度则是判定是否构成罪的依据。如果因果关系极弱,并处于常人难以预见的范围内,则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如果因果关系较强属于一般人应当预见的范围内,则应当构成刑法上的罪。

第三,行为人行为的危险性与损害结果是否相当。

如行为人行为危险性明显不足以造成被害人遭受的损害结果,则有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就具备独立造成被害人的损害结果的可能,但客观上并不是直接的原因,则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

参考文献:

[1]马凤春.”致人死亡”的刑罚因果关系.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3卷第2期.

[2]杨阳.从”醉拳案”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

[3]周洪波.一般殴打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认定.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

[4]夏成福.伤害致人死亡犯罪研究.法律适用,2005年4月第229期.

[5]周玉琴.致特异体质人死亡案件的定罪量刑.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期,总第139期.

上一篇:浅析城市农民工选举权保护 下一篇:规范网络言论,构建和谐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