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院士李俊贤

时间:2022-08-08 04:14:49

“黎明”院士李俊贤

83岁高龄,他还能连续完成50个俯卧撑;资深院士,他用3种语言为自己的学生搜集资料;从专科学员到工程院院士,60年脚步匆匆,他的成果已成为中国大推力火箭的动力之源。

一套现代化的生产线,它生产的是最后完成桑塔纳轿车完全国产化的一个配件。(图1)

18年前,因为李俊贤的提议,一套价值360万元人民币的生产线被引进中国;此后,又是因为李俊贤的坚持,这套差点被用于生产鞋底的设备,有幸成为今天一个年产值两亿元的高技术企业的一部分。(图2)

黎明院聚氨酯部门经理于文杰说,我们企业的产品,除了为国内主机厂配套,还有大量出口,今年产值1.8到2个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说,我是他们的股东,有千分之六的股份。

今天说起股份的事,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然而,当初决定入股时与现在可完全不一样,李俊贤这个股东当得一波三折。

李俊贤院士夫人丁大云说,从1992年开始,每天晚上七点半,他就在阳台上跑,有时也在屋里转圈跑,有时还在跑步机上跑,反正半个小时不停地跑。他很有毅力,每干一件事都能坚持。

李俊贤成为企业的股东,也跟他的坚持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李俊贤还是黎明化工研究院的院长兼总工程师,借助一段养病的时间,他开始为黎明化工研究院几百口子人的未来想出路。

李俊贤说,靠生产军工产品养活自己也可以,但军工生产经济效益低,靠那点钱,要给职工很好的福利,要想把黎明院的事业做大,就一点主动权都没有了。

丁大云说,那时,李俊贤整天在图书馆里搜集关于聚氨酯的资料,他脑子里酝酿出一个民的想法,我们在青海多半都是搞军工生产的,要想生存下去,就要将生产军工产品转为生产民用产品。这是李俊贤提出来的。(图3)

李俊贤说,那时为什么要做汽车用减震器?因为我看到它是正在发展的未来有希望的产品,但没有想到现在它发展得这么好,但当时认定这是我们要去努力的方向。

生产线上的产品是汽车用减震器,是黎明化工研究院的第一个聚氨酯民用延伸产品。1991年,李俊贤到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带回了这个项目。

于文杰说,开始时没有原料,没有生产设备,甚至没有检测仪器,怎么办呢?我们决定进口原料,进口设备,并开始研究。经过一年多时间,制作汽车用减震器所用的材料研制出来了,制作出来的减震器,外观也和国外产品接近,看起来非常好。大家非常高兴,认为这个项目成功了,将来有钱可赚了。这时,有人提议,是不是成立一个公司?大家开始集资,公司很快就成立了。

大家集资引进了价值360万元的设备,就在人们期待它下金蛋时,下出的却是臭蛋。

于文杰说,生产出来的产品拿给用户试用,经检测有些指标不合格;又继续试做了几次,但都没成功。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科研上的许多事也是这样,表面上看到的往往与事物的本质相差很远。

于文杰说,实验没成功,大家都觉得这个项目没希望了,有人还提出赶紧退还集资款。迫于压力,院里把钱退给了大家。这个项目下马了,几百万的设备就要搁置了,这时有人建议干脆用这套设备生产鞋底吧。

推荐引进这个项目的李俊贤,这时已经卸去院长和总工程师的职务,成为黎明化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一辈子搞科研的他,这次要用自己的投资表明对项目的支持。

李俊贤说,我要让他们大家有信心,所以我的投资一点儿都没撤。要坚持,我当时就认为这个项目肯定能成,只不过目前在局部遇到了一点问题。

几个月后,李院士组织技术人员开会研究,李俊贤说,我们前期做的工作都是在A组分上进行的,资料上也是这么做的,但我认为走错了,应该换换思路,在B组分上下功夫。

当时国内原材料有限,而且做B组分有一定的毒性,风险也大,很多人持不同意见,但李俊贤坚持,他认为不要轻易放弃。

之后,汽车用减震器终于实验成功,不仅成为国内主机厂的配套产品,还大批量向国外出口。

2011年3月,83岁高龄的李俊贤来到新建的一个聚氨酯生产车间。他登上陡直湿滑的铁梯,亲眼看到了这里的一切,十分高兴。

于文杰说,新建车间今年计划生产9千吨聚氨酯,能挣一个多亿。全院生产的聚氨酯及其产品加在一起,一年能挣将近4个亿了。

丁大云说,有时李俊贤晚上睡不着觉,他就做俯卧撑,做几十个,最多时做一百个,做累了,一会儿就睡着了;他定时睡觉,定时起床,生物钟非常正规;他干什么事都有计划,有安排,以前我们一直两地分居,了解得不够,“下山”后天天在一起了,觉得他还像个知识分子的样子。

今天黎明化工研究院的老人们都把在青海的日子叫“上山”,把搬迁到洛阳叫“下山”。从北京到青海,李俊贤的“上山”可全是自找的。

1960年,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这时刚刚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李俊贤,被安排进入北京化工研究院,负责研制一种叫偏二甲肼的火箭推进剂。

李俊贤说,研制偏二甲基肼是钱学森定的,因为我国要搞核弹,而核弹的发射需要中远程导弹。在导弹发射方面,国际上都用偏二甲基肼。

当时国内研制偏二甲肼的途径有4种,其中以气相氯胺法和液相氯胺法最合适,李俊贤被安排做气相氯胺法的研究工作。

李俊贤说,做气相氯胺法实验,在技术上遇到了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解决。

气相法被证明走不通,而液相法又安排给其他人,李俊贤原本不用再为这件事操心了,但他带着科研小组悄悄地做起了液相法实验。(图4)

李俊贤说,我们气相法实验也在做,但当时我们有把握在短期内把液相法实验做出来。

李俊贤带领课题组完成的液相氯胺法制备偏二甲肼的技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65年,李俊贤成为全国科技代表。

李俊贤说,我们的成果是当年全国10大成果之一,1966年,上级把我调去青海搞这项工作。(图5)

丁大云说,他就告诉我一声,便把我和孩子留在北京,3年都没回来一趟。

1968年,青海黎明化工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偏二甲肼。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让李俊贤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他负责研制、生产的偏二甲肼推进剂用在了发射卫星的火箭上。

丁大云说,1972年7月,我事先没跟他商量,就向上级打了报告,调到青海。

因为偏二甲肼,从此李俊贤一家四口人成了“黎明人”。

从黎明化工厂,到黎明化工研究院,几十年来,李俊贤负责研制的偏二甲肼,一直都是我国大推力火箭推进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系列成果,也成为我国多种型号导弹和鱼雷使用的推进剂,特别是在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和嫦娥卫星探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俊贤说,我尽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好,遗憾的是,孩子的有些想法没有满足,如在北京,孩子的学习条件会好些。

现在,每天早晨七点半,李俊贤院士都会从家里出发,直奔办公室。黎明化工研究院家属区的老老少少,都已经习惯了这位脚步匆匆的老人。(图6)

李俊贤进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

浏览各个专业网站。

李俊贤说,我每天都要看看网上有没有新的文章,这是为了不断地使自己有新思路,对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的研究,都有益。

李俊贤院士秘书程磊说,李院士不顾年老多病,工作特别勤奋,我每次去他的办公室,他都在查资料,看电脑。

李俊贤年轻的时候,在学校学会了英语,在夜校学会了日语,在培训班学会了俄语,如今,李俊贤用3种语言搜集信息,用最新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这已成了李俊贤院士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李俊贤院士的学生刘丹说,李老师帮我们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给我们讲解,指出课题的方向,引导我们去研究。

杜颖异是李俊贤2009年招收的研究生,当年,在得知李院士更倾向于带男孩子做学生时,小姑娘直接给院士打了电话。

杜颖异说,因为我刚听说这个事时有点生气,我觉得他可能有性别歧视。后来才知道,其实老师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女孩子做这个课题不太合适,困难比较大。

杜颖异如愿以偿地成了李俊贤院士的研究生,而李院士对这个性格泼辣的女生,还给予了格外多的关照。

杜颖异说,我选的这个课题,做实验要用高温高压,有危险性。我第一次做实验时,老师不放心,他来到实验室,整整呆了两三个小时,从开始架装置到加料,一直到最后实验反应平稳后,他才放心地走了。

杜颖异至今还保存着导师为她批改的第一篇文章――对课题参考文献进行综合阐述的文章。这是每一个研究生都要写的。

杜颖异说,这篇文章交给老师大概有两周多了,我挺纳闷,看一篇综述怎么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两周多后,他给我打电话,说文章改完了,叫我过去。老师给我的文章挑出来不少毛病,特别是一些细节,比如说单位没有用国际标准等,甚至有的标点符号都给改了。其中有一句话他给标出来了,说是错误的,老师告诉我,他看了原文,里边讲的不是这个意思,让我回去再看看。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老师是把我那篇文章中所有摘索的文献的原文,一篇篇地找来,自己看完后,才批阅我的文章。

刘丹说,老师像爷爷一样照顾我们,他有严谨的作风,为人和善,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人物。

在李俊贤院士心中,带学生是国家交给他的新工作,既然是工作,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何况他在这项工作中又找到了新的快乐。

李俊贤说,我认为是互相促进,使我看文章更有目的性,看到他们做出成果,我很高兴。

刘丹说,只有导师这样的人,才能把中国的科技推到更高的层次,如果我们真的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就一定要有老师的这种精神。

这是学生对老师做出的评价,其实也是学生为自己的明天设立的参照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8 3岁的李俊贤院士,正在用他丰厚的人生积淀,践行着千百年来国人关于“师者”的最高准则。

上一篇:中医学家路志正 下一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