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时间:2022-08-08 03:34:12

新时期青年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摘要]发展和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应变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 具备 应变能力

一、对自身失误的应变

做为教师,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更不可能做的完美无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错误总是难免的。

(一)示范失误

导致示范失误的原因很多,如过分自信所产生的轻视,注意力不集中,对示范动作掌握较差,素质下降,场地器材不规范等,都可能使示范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示范失败。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作好思想准备,身体与技术准备,并做好具体安排。对自己的水平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想办法搞高自己的薄弱环节。对于自己做不好的动作示范应讲述清楚,训练好“尖子”学生,让其代做。如果一旦发生示范失误,应采取以下应变措施:

1.说明原因,重新示范——本来可以做好,但因轻视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没有做好,可采取这一措施。

2.坦率说明,代做示范——教师没有掌握动作、不熟练或素质较差,做不出示范,可坦率说明情况,请学生代做。

(二)讲解失误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难免要出现讲解错误。这时,最好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自我解嘲,以达到活跃气氛,挽回影响的目的,并给予纠正。当然,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也可不用当堂纠正,待以后有机会再说,这样效果就比较好。

(三)批评失误

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也难免冤枉人。如果错误地批评了学生,作为老师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纠正自己的批评失误,讲明情况,及时消除不良影响。

(四)保护失误

造成保护失误的原因很多,如疏忽大意,判断失误,保护方法不当,学生动作严重变形,无法保护等。出现失误后,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免造成人人畏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指出失误原因,简述动作要领,让素质较好和素质较差而动作做得较好的学生分别示范,以鼓舞信心,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让素质较好和素质较差但做不好的学生分做练习,保护示范。让学生充分相信,老师是有能力保护他们安全的。

二、对学生非难提问的应变

学生的提问多属于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有的较易回答,有的难以讲清,有些问题也可能老师未掌握的,回答不出,少数学生,还可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可能闹出笑话。对此,应采对如下的应变办法:

(一)事实回答与缓期回答

此方法适合于能够讲清楚而一时无法讲清的问题,如学蹲踞式跑时,前脚不能靠拢起跑线?这个问题只有从力学的角度和获得初速度的道理才讲得清楚,而初中一年级未开设物理课,这些问题最好让他们自己反复体会,自己得出结论。

(二)暂时回避与坦率相告

此方法适合于回答不出或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幽默回答与拒绝回答

此方法适合于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毫无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但对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对于不十分急切的问题,可采用正确地含糊方法进行相告,让其去思考,向事情的深层去探索。但是对于有些问题问得毫无意义,则没有回答的必要。

三、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的应变

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情况是发生在学生中部。因事发突然,教师往往措手不及,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最常见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一)个别学生“出风头”

青少年的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而体育课正是充分体现这个特点的时候。因此学生偶然的“出格”或“出风头”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对此不必动辄批评责备,而应正确引导。

(二)学生注意力一时难以集中

在学生刚考完试,或学校里刚发生了一件什么新奇的事情之后接着上体育课,学生的注意力不但很难集中,有时还会出现莫明其妙的哄笑。如果这时教师不明真象就批评一通,犹如火上加油,适得其反。此时,较好的应变办法应该是;

1.短促有力的鸣哨

2.迅速连续进行队列变换

3.训练快速反应的游戏

一般来说以上办法均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哄笑和吵闹亦可自行终止。

(三)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上的缺点,运动量安排不当,教学组织方法不对,场地器材不规范,以及学生心血来潮,忘乎所以或心情紧张等都可能造成运动损伤。此时,教师不能手忙脚乱,而应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1.立即采取救护措施,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懂得一般运动损伤和一般运动性疾病的处理方法。

2.阐明发生原因,消除同学的紧张心理,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总结

应变能力,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而应变能力的高低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尺度之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不断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佰中,周明华,王勇.青年体育教师工作指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体育部 甘肃兰州)

上一篇:数字医疗 驭“数”有 下一篇:考研年,怎样吃好你的“第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