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变“惊曲”

时间:2022-08-08 03:24:46

摘 要:当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冲突时,作为教师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打压学生,还是学会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引导学生?本文记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变数并值得深思的课堂教学过程。

关健词:音乐教育; 教育机智; 反思

一、案例

每次走上讲台,总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被学生们所接受。这天,当我宣布音乐课教学内容是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没料想话音未落,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意外之余,不由得让我怒从心起,真想痛痛快快地训斥他们一番。可多年的教学工作却让我在关键时刻把即将脱口的训斥变成:①千百年来,梁祝的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②音乐都用哪些手法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既古老又美丽的传说?③梁祝故事还被音乐家以哪些艺术形式搬上了舞台?学生们被我连珠炮式的发问弄得哑口无言,刚刚还是人声嘈杂的课堂顿时声音全无,他们相互对视后就将目光陆续的锁定在我的脸上。我知道这目光里有探寻、有无奈、也有被迫。不管怎样,这些目光让我紧绷着的心逐渐放松了下来,伴随着动人心魄的音乐,我以一种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起了《梁祝》……。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发现孩子们的情绪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为梁祝二人“同窗三载”的学习生活充满喜悦;他们为梁祝二人的“长亭惜别”伤感了起来;“英台抗婚”使孩子们的脸上涌现出激愤的神情;“哭灵投坟”一大段音乐更是让课堂出奇地安静;“人间天上”充满梦幻的视听一体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看得出音乐在空间流动着,孩子们的情感也伴随着梁祝二人的命运起伏着,我也被这充满变数的课堂气氛鼓舞着。

一切进行地竟是那样自然、有序,甚至有些段落还被要求重新听过。

下课后,有人借看故事影片,有人借听录音磁带,也有几位学生主动留下来和我交谈了起来。

二、访谈录

问:你以前知道《梁祝》的故事吗?

答:很小就听说过,但对故事情节知道的并不详细,只是知道结局很悲惨。

问: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过吗?

答:抒情的爱情主题在小学音乐课上、广播里也都听过,但其它音乐并不十分清楚。(原来,孩子们犯了一个“盲人摸象”的错误,他们一直认为抒情的爱情主题就是协奏曲的全部,怪不得我连珠炮式的发问没有人敢回答)。

问:说一说,在我们赏析的五大段音乐中,那段音乐最让你感动?

答:没想到音符也能表现人世间最丰富、最细腻、最感人的“情”字;我感觉每一段都好听;但“哭灵投坟”的音乐更让我感动,听得让人心里酸酸的,作品真得很好听,(没想到说这话的竟是一位男孩子)。

问:整部作品需要25分钟才能听完,我们赏析了整部作品的2/3,你感觉能坐得住吗?

答:你用了唱、看、听、分析、讲故事等多种方法为我们介绍作品,真得没有感到作品长,只觉得时间过的很快。

问:在赏析“英台抗婚”音乐时,我发现你脸上的表情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

答:在我们看来谈恋爱,是自己说了算的一件事,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硬要包办代替,梁祝二人的遭遇真叫人同情。平时一提到“爱情”二字大人们就盖着、捂着,其实像广播、电视剧、歌曲里唱得、讲得还少吗,根本就用不着那样小题大做。

问:在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里,你一直比别人表现的都活跃,可我在介绍“人间天上”那一段时,你表现得特别安静,为什么?

答:你看那对蝴蝶所到之处鲜花盛开,视频创意很特别,人不能自由自在,可蝴蝶却能办到,多好玩啊!配上音乐后更显得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问:课件中的视频和音乐都是经过我特殊处理过的,你们感到是否妥当?如果没有视频出现,你们还会喜欢吗?

答:我们很喜欢你的创意,既满足我们“好玩、好奇”的心理,又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这种听与看相结合的方式,是最能吸引我们的一种方法。

(晚自习的铃声在耳边骤响,我们结束了这场意犹未尽地谈论)。

三、案例分析

反省自己这堂充满变数的音乐课,除了十分庆幸自己没有图一时之气冲孩子们发火以外,也对学生由不喜欢到接受作品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与情感,理解并接受本民族的音乐作品,特别需要教师在学情分析、心理层面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下一番工夫,我认为有三个不能少,即:揣摸学生行为动机,“换位思考”不能少;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耐心细致”不能少;学会运用教育机智,教案的“创新设计”不能少。

揣摸学生行为动机,“换位思考”不能少。要说如今的初中学生也真够不容易。他们每天要面对多门学科的学习、家长的唠叨之词、学生间的交往与竞争、还有来自校方和班主任双层面的名次排列等压力,心绪是何等的焦躁不安。作为教师如果不能体谅学生的苦衷,每遇到学生说话办事不如自己的心意时,不问青红皂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横加指责、百般吓斥,学生表面上是顺从了,可内心的认识与情感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转变,消极对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仅仅会影响单单的一节课,或许会以今后的多节课为代价呢!正如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所说:“那种喜欢学生,理解现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教师,才会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因此,无论课前教学设计,还是课内遇到和学生发生冲突,作为教师要多想想“如果我是学生,会喜欢如此简单粗暴,不懂得体谅学生的教师吗”,只有这种换位思考,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地积极性,让上好课的愿望变成现实,也正是这种换位思考,才能让我们冷静处理好与学生的矛盾冲突。

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耐心细致”不能少。想起以往的课堂,教师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训导,学生只能听之任之。如今,学生们敢于发表看法、表露真情,这不能不说是在新课程教学情境下良好师生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值得鼓励的。另外,作为教师应该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学生的顶撞。在我们看来是不恭地行为,在他们那里,往往多是有口无心,或是对事不对人,决非恶意,教师应有涵养来包容学生的过错,应该具备能正面避开与学生审美冲突的自控力,更应该在教学的导入、教学的策略上用心思、下工夫,让音乐作品说话,扭转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偏差,改变其学习态度,因为这远比训斥效果更为直接、更加有效。况且,从访谈录中我也了解到,孩子们对《梁祝》只知道章节片段,怎有可能会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更不可能体会出作品的感人之处?正如吴斌老师所说:“音乐的兴趣在于熟悉,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稍不冷静,与学生发生了正面冲突,后果简直令人不敢想象!所以,在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多么需要教师耐心细致,揣摸学生的内心动向,及时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促使我们的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

学会运用教育机智,教学的“创新设计”不能少。目前,我们的宣传媒体几乎被流行音乐充斥着、占据着,我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一无是处,而是说流行音乐中的某些元素所释放出的那种无拘无束、无病、搔首弄姿的东西,正和青少年学习上的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以及家庭所带来压抑情绪,反叛性格一拍即合,他们追求时尚,讲究个性,竟有意无意地抵制他们认为“古典音乐、民族乐曲过时了,不如流行音乐更合胃口”,这使我们身处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处在一个被动或尴尬地境地。凭心而论,让知识和阅历都有限的学生去喜欢远离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歌剧或舞剧艺术,说他们喜欢从未谋面,甚至文化风俗都不尽相同的这个科夫、那个斯基,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但是,我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就此退却,应该义无返顾的担当起高雅音乐、民间艺术与学生之间铺路架桥的神圣使命。面临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乐曲的无知,特别需要我们学会运用教育机智,在教案的“创新设计”上动脑筋、想对策,如,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将学习内容进行细细地排队筛选,有的放矢设计出种种“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自然地向纵深发展;比如,对待学生难以理解的音乐知识,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教材,创设一种视听一体的“语言谱”、“心电图谱”,让说更具体、更生动,让唱更动人心魄;再比如,在创设艺术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创设一些能让学生呈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情感的“演绎活动”,让学生感到艺术活动充满情趣,吸引他们愿意与你一同走进生机盎然的音乐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的“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创意性教学活动,会激活学生的学习愿望,会让更多地学生从心理的层面上愿意接受审美情趣高雅、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净化我们的音乐审美环境。

上一篇:SOS救援史 下一篇:对物理学中惯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