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从何而来

时间:2022-08-08 03:20:53

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温暖着13亿人民的心窝,它如同一股春风拂过中华大地,如同一声春雷响彻在华夏天空。“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和谐社会的体现。

尊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但也是一个有过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割地赔款,“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屈辱历史的民族。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生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先烈文天祥,驱舰撞击倭寇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中国脊梁鲁迅,宁死不当俘虏的狼牙山五壮士,冒死不为日本侵略者唱戏的艺术大师梅兰芳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政府有了更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小康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因之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幸福指数日益攀升。然而,我们同样遇到了很多来自人为的困难,由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原因,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看病贵、看病难,高企的房价,不菲的学费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百姓感觉没有了尊严。此外,有少数官员胡作非为损害民众利益,肆意践踏公民尊严,比如“钩鱼执法”、“躲猫猫”等重大公共事件轮番上演,令法律蒙羞。再比如,强行搜身,暴力拆迁,恶意欠薪,逼迫等等,使尊严受损。人们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得到质的提升,反而感觉活得没有尊严、不体面。那么,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呢?

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人格尊严是一种体面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温总理说,要切实解决好包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等民生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试想不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甚至为讨要被拖欠的工资,跑断腿,磨烂嘴,何来尊严?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病危者,只因“差钱”,便被拒绝抢救,何来尊严?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家长为子女上学,被迫求人送礼走后门,何来尊严?住房、养老的尴尬和困窘缠身,更何谈尊严之有?因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确保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就必须在继续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切实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种民生问题。

其次,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现在,相当一些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和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他们在老百姓面前或者盛气凌人、作风粗暴,或者野蛮执法、滥施,甚至权力寻租、索贿受贿,致使相关老百姓的法定权利受到明显践踏、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侵害。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就必须严肃教育和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思想、行为,坚决克服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政府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再次,必须注重于从自身做起。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是全社会的事情,每个公民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严格遵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这是赢得别人尊重、维护自身尊严的前提和重要途径。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很难在别人心目中确立起自己应有的尊严。如果能够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那就会体现为一种高雅的气质,有利于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说,一个人只有成为既充分享受权利、又认真履行义务的现代公民,才能无愧于宪法和法律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中共启东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上一篇:城乡统筹发展的如皋探索 下一篇:改善民生要实在抓\抓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