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企业浮躁的管理思想原因

时间:2022-08-08 01:54:09

解读中国企业浮躁的管理思想原因

摘要: 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蓬勃生机,但高速增长的背后掩藏着中国企业的浮躁不安,解读中国企业浮躁背后的理念原因,梳理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脉络,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浮躁的怪圈,笃实企业基础,增强企业实力。

关键词:中国企业;浮躁;管理思想

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截止目前中国还没有长青藤企业,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始终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曾经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企业怎样才能摘取创业成功的桂冠?大企业如何避免阴沟翻船的命运?怎么才能建成我们自己的长寿公司?怎样才能搭建起中国本土的“航空母舰”?几年之后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说到底,中国企业为什么走不远更多的是由于基础不牢。中国企业普遍心浮气躁,究其根源,当然是急功近利所致。不少企业家在名缰利锁的束缚下丧失了理性,牛气冲天,张狂浮躁中显出无知和稚嫩。浮躁的心理导致漂浮的脚步,一不留神脚下打滑,企业重创经济受损。是什么思想导致中国企业的浮躁?是什么环境蛊惑企业理性的丧失?

1、企业的营销哲学依旧以企业自利为中心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企业对其营销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理论上总结出了市场营销哲学的三大类型:即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和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社会营销观念。虽然我们的企业大都宣称自己是市场营销思想导向,并积极地向社会营销观念转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企业依旧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因为:企业关注的是销售额和利润率,并非企业的用户数和对顾客价值的贡献率;企业追求的是规模和速度,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稳打稳扎的经营作风;企业探究的是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而非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不能够笃实经营,捕捉急功近利的商机,热衷轰轰烈烈的炒作,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追逐品牌效应的光环,一切皆因以企业自利为中心。

2、企业的内部管理以人治代替规章制度

国外企业的管理是靠制度运作,而我国企业的管理是靠拍脑袋决策。有时中国企业的反应速度很快,给领导打一个电话,几分钟就把事情解决了。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的拍脑袋决策往往全凭领导的个人经验和情绪影响,毫无制度可言,领导一换决策全变,这种人治管理加大了企业运行的风险,也使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反之,国外很多公司看上去很厉害,有一整套烦琐的运作流程,反应速度也很慢,但他们看重的不是一次战役的得与失,而是一场战争的胜与败,所以他们在管理中更看重制度的合理性、程序的规范性和决策的谨慎性。

3、中国文化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企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由来已久,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中国现行的垂直任命制的管理体制是强化现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体制性根源。它把所有职务职称、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渗入企业,对人才的选拔、个人价值的考量、工作绩效的评估最后都通过官位的认定来体现,并且官职可以直接与社会名声、经济收益、住房大小、福利待遇相挂钩,由此便造就了一种对权力和官位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等现象在企业盛行。于是企业内部的官僚化思潮迅速滋生,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士气、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

4、运动式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制度做保障的,为全员所认同的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但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建立往往是运动式,领导拍板决策后,口号标语随处挂,下级部门层层学,重形式不重内容。今天是企业文化质量年,明天是企业创新求发展,后天就变成创建学习型组织,其实无论哪一种文化,只要适合企业能苦苦坚持下来,都能成就企业。但朝令夕改,貌合神离,不但创建不了企业文化,还使员工疲于应付,加剧企业浮躁。

5、重决策不重执行

中国企业的领导似乎更喜欢和擅于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执行,再美好的想法最终也会化为泡沫。其实企业最难的也最有意义的就是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如果所有的员工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那能减少企业多少误工成本、返工成本和监管成本呀!有这样一个比较,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六遍,慢慢地觉得五遍可以,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员工的这种小聪明和文化制度环境是有关的,由于企业缺乏对基础工作的重视,没有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员工在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就会增大,当随心所欲成为习惯,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因此,比决策更基本的是执行到位,它就存在于一点一滴的基础工作中,只要基础扎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才会增强。

总而言之,对中国企业来说,心态比资金更重要,人文环境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理性、客观、辩证的精神支柱和思维方式比一轮又一轮的商机更重要。不解决中国企业的思想问题,就不可能走出中国企业浮躁的怪圈。

(作者单位:兰州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如何一个月转正,三个月晋升 下一篇:现代企业文化与物资管理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