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8-08 01:24:40

谈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本人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如何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唤起学生练习的自觉性。练习的自觉性,是指每次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以提高学生进行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必须防止学生轻率的、被动的、不加思考的完成练习。要培养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就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一是启发学生要针对练习题回忆已学的知识技能,自觉地、积极地思维,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各种练习,要防止不动脑筋地照抄课本或抄袭他人;二是练习题本身要有启发性,注意布置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特别要注意布置带有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题;三是在练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善于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四是教师要及时的检查、讲评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并注意启发、鼓励和培养学生在完成练习后的自我检查和纠正的能力。

练习的自觉性,是开展课堂练习的最基本要求。练习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那就可能成为机械的练习,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地来完成练习,更不可能创造性和灵活性地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不能达到课堂练习的目的。

(二)分层练习,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但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三)课堂练习的形式要多样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学习活动的本身相联系,练习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比如计算教学,单一的,固定不变地让学生一味演算,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兴致不高,出错率就多。而设计带游戏性质的练习,如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的“夺红旗”等形式,学生的情绪就两样了,效果也很好。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题目,让学生改正,问“谁能指出‘病人’的‘病因’在哪里,请你‘医治’行吗?”变换这种练习的形式学生的兴致就很高,就会认真的分析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在“量”上进行控制。课堂练习不能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上下功夫。如果缺乏精心设计的练习,而进行大量的,无选择无节制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产生厌烦情绪,那么练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选择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练习设计方式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题型而灵活掌握。就课型来说,有新授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等;就题型来说,有迁移题型、发射题型、题组题型、综合题型等。练习时,应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练习设计。我在课堂练习中一般选用以下几种练习设计:

(一)尝试性练习设计。尝试性练习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新知识后,为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所设计的练习。设计尝试性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接触新知识后让其处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激起他们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时应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要在巧妙编排准备题的基础上,自然引起尝试题;尝试题要注意与例题的联系,使尝试题与例题大体相同,以便学生在自学中通过类比解决尝试题。

(二)发散性练习设计。发散性练习是指从某一类知识内容出发,紧紧围绕这一类知识内容而进行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其目的是把封闭性习题变为开放性习题,以开阔思路,让学生以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开放题(应用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 条件开放:传统的应用题的条件是所求问题的充要条件,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条件不足或有余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或疑惑不解。设计条件开放的开放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开放: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能发现并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设计问题开放的开放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 策略开放:这类题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途径,与传统的一题多解应用题有联系,但更有本质区别。它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促进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发展。

4 结论开放:传统的应用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在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设计开放的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三)判断性练习设计。这是由问题的正面和反面穿插编排设计而成的练习。其作用是从反面理解知识,预防和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化错为利,培养判断能力。因为从正面、侧面、反面来理解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这类练习也可分三个层次:(1)判断正误。(2)判断并改错。(3)判断、改错并说明理由。

(责任编校:蓉莞)

上一篇:素质教育背景下“全人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认识、修复、接纳、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