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福清闽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8-08 12:18:19

浅议福清闽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 要:闽剧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莆仙戏、闽剧、芗剧、高甲戏、梨园戏)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从福清闽剧发展现状出发,剖析其主要特色,就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剧文化提出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福清闽剧;传承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8-02

近年来,福清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为抓手,着力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闽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8年以来福清市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

一、福清闽剧文化的发展现状

福清地处闽东与闽南交接地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是著名侨乡,还是令人神往的戏剧之乡。

福清的闽剧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兴盛于90年代,壮大于21世纪。20世纪30―40年代,福清就有诸多私人班社演出闽剧。1951年,在原有班社基础上,成立福清和平闽剧团,后定名为福清闽剧团,为福清闽剧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曾经有一批知名演员活跃在福清闽剧舞台上,如闽剧泰斗郑亦奏,文化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黄原亭等。数十年来,福清创作和上演了400多部现代戏和古装闽剧,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50年代创作的《炼印》,被搬上银幕。80年代创作的《魂断燕山》,获全国优秀剧本奖;90年代创作的《灞陵伤别》,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提名奖,并晋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多次参加福建省艺术节、福建省戏剧会演和福州市戏剧会演成绩斐然。

福清闽剧不仅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成为海外乡亲对家乡最深的记忆和他们思乡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熟悉的乡音,勾起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也成为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建设桑梓的情愫。从1986年至1992年,福清先后三次组团赴新加坡进行演出,对促进闽剧艺术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全市拥有民间剧团80多个,年演出二万余场,观众人数高达1350多万人次,直接拉动群众消费近一亿余元,在全省、福州市名列前茅。1993年,时任中央文化部刘忠德部长到福清考察文化工作,称福清的“闽剧热”为“福清现象”。

二、福清闽剧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优秀作品不断出现

近几年,本市艺术表演团体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解放艺术生产力,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创作排演了一批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作品,给城乡农民带去一道道文化盛筵,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观众的文艺欣赏水平。

(二)高雅艺术演出频繁

抓住市场热点,以精品力作带动市场,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精品的演出日趋频繁,省外和邻县(市)区许多一类艺术表演团体先后来融演出,形成市场热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仅2013年,我们就接待来福清演出的剧团和歌舞团近100个共演出267场次,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市民的观赏需求。

(三)普及活动持续广泛

为挖掘演出市场的潜力,保持其发展后劲,宣传、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学校每年都举办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学校音乐周和各个门类的文艺比赛,受到极大欢迎,成为传播高雅艺术、倡导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

(四)对外交流演出活跃

应新加坡福清会馆的邀请,我市闽剧团和演出小分队从1988年以来共6次赴星洲进行访问演出,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的戏剧和民俗节目不断走出国门,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格局。

三、福清闽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注重人才引进培养

“戏曲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对戏曲人才一定要尊重、保护、培养。”戏曲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保存在艺术家身上,人在艺在,人走艺完。目前闽剧民间职业剧团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剧团多、演员少,由此导致剧团之间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争夺演员,尤其是好演员。由于演员数量少,也导致演出质量的下降,有的新招的学员还没有掌握好技能就上台表演了。现在剧团的演出量很大,好演员的嗓子经受不住日以继夜的演出。而由于剧团多,也导致剧团间为争夺演出市场而竞相杀价,大幅度降低戏资,导致一些剧团入不敷出,不得不采取减少演职员工、紧缩生产投资的办法,来维持剧团的运转,该添置的设备不添置,该更新的服装不更新,老戏老演,不排新戏。因此,培养闽剧艺术人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培养闽剧艺术人才,刻不容缓。我们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创办闽剧艺术学校,免费招收学员,使闽剧艺术后继有人,闽剧演员匮乏的现象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二)要注重剧本创作创新

在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剧本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戏曲的根本所在。而在市场经济驱使下,民间职业剧团为了节省开支,紧缩编制,没有设置编剧、导演、作曲等岗位。有的剧团比较重视剧目生产,临时聘用专业作者创作剧本,提高演出质量;有的剧团则不然。剧目生产、导演和音乐创作都没有专门研究组织和时间保证。对很多剧本而言,普遍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比如,有的戏剧情节胡编乱造,有的剧本随意性较大,结构不够严谨,有的剧本人物肤浅,程式化、脸谱化现象比较严重,缺少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通俗易懂,适合于演出,能让观众接受和喜爱的剧本。近几年在福清,许多人看到办剧团有利可图,就一窝蜂地涌上前去,短期内剧团数量增加了不少,市场欺诈现象屡见不鲜,但艺术质量未见提高。许多剧团都存在剧目重复、陈旧,表演随意,制作简陋的问题,这也威胁到闽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我们要加强闽剧的剧本创作,多提倡原创,建立闽剧的剧本创作、导演、音乐等艺术创作研究组织,创造出一批好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剧本。

(三)要注重戏曲传承发展

从戏曲艺术的传承方式来看,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乃是戏曲艺术沿革的基本途径,也构成了戏曲教育体制的基础。戏曲艺术高度程序化的表演在师徒之间的薪火相传所走的就是一条由技到艺的路。一方面是师傅一出戏一出戏的现身说法,另一方面是弟子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模仿。而且,不仅如此,师傅所传授的程序化的身段唱腔原本就是作为长期艺术经验的积累,作为活的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传授中就需要后学者心领神会,既要学得像,更要学得活。否则就会食而不化、层层相因而毫无创造。在福清闽剧团,基本沿袭了师徒的口传心授,即“团带班”的教授形式,充实到团里去,渐渐称为剧团的新生力量。同时要加强闽剧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闽剧艺术研究会的作用,推进闽剧创新发展,积极挖掘整理以福清素材为基础的闽剧剧目,持续举办“每周一戏”活动,唱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品牌。

上一篇:从仰韶文化看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下一篇:鄂西土家族吊脚楼风格赏析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