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08 11:33:39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近二十年来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体现在研究动力来源、研究取向、研究方法论和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的总结和回顾,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目前培养模式研究的缺失,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新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中国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来自于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的思想,在模式构建上符合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回顾近二十年来所进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对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动力来源的讨论,探讨培养模式取向的问题,对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对于模式构建方式的分析、探索。以下是笔者根据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

一、研究动力来源

我国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随着国家科技发展创新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我国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动力来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研究者将动力来源问题主要归结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关键。纪志成提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际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王金州也指出,创新人才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培养模式动力来源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外在的价值,而没有关注到主体微观、内在的价值需求。这样,就会导致主体不能真正理解创新含义,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取向

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这一问题的探究,有些研究者主张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来完成培养模式的构建。有些研究者则从其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把它当作具体问题来分析。对于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理论构建培养模式,二是问题构建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培养模式的这两种研究取向都是可取的,关键在于第一类以理论构建培养模式,我们仍然缺乏对于主体概念的理解。第二类问题研究取向,缺乏对于主体的定量调查分析、总结。

三、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在模式构建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采用哪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培养模式的构建呢?对此,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个案研究法。有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开创科研创新平台,通过科研创新训练实践,形成一个多层次、全程化的科研创新训练体系。之后,有学者针对师范院校提出了开展实习活动、教学问题深入探讨的创新培养模式。

2.比较研究法。学者纪志成通过观察美国马里兰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我国工程类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从课程发展、实验设计、教学和学习方法完善等方面出发的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有学者将美国的耶鲁大学模式、宾夕法尼亚大学模式和中国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模式相对比,提出了按照建立组织结构、改革教育教学、完善经济保障机制和促进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来构建培养模式。

3.分析法。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包括意识、动力、文化、实践能力,对应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者认为应建立系统讲解求异思维、创造思维,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培养模式。

从现在使用的三种方法来看,笔者认为研究者还是主要从微观、个别的角度分析问题,未将这一问题看成是一个整体。这样容易将问题局限于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分析视角狭窄。同时,这些方法的探索性普遍缺乏。

四、模式结构

根据研究者提出的多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模式内部结构分为以下两大类。

1.层状结构。这种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即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不同子系统执行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处于最高层的子系统对于中间层级和最低层级具有概念设计、理论建构和协调统摄作用。

2.星状结构。这种结构强调创新核心能力,其他环节则形成各个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独立单元。有学者提出的基于ERP经管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其创新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其他几个创新单元分别是利用软件设计开发创新实践课程,利用软件进行情境模拟。

笔者认为,这两种结构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层状结构便于分级管理和控制,但是整个结构内缺乏灵活性。星状结构能很好地体现创新核心能力,但整个结构内容错能力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两种结构相结合,尝试网状结构。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动力来源、研究取向、研究方法论和模式结构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问题剖析的不同视角。但这些研究中仍缺乏定量研究,存在范围狭窄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王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3]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上一篇:绘画中构图的重要性 下一篇:有关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规范化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