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中高校纯艺术学科的发展

时间:2022-08-31 12:50:27

论社会转型中高校纯艺术学科的发展

摘 要:纯艺术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教育界还没有一致的概念。它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及变迁,但同时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保留自身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完善教育体系使纯艺术发展与社会转型发展更好地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动态教学体系是高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纯艺术;社会转型;就业

所谓的“纯艺术”,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书法及雕塑等艺术形式,就其功能讲纯艺术适应主观而产生,抒发一种情怀,强调艺术的当下性。值得注意的是纯艺术中的“纯”字,它说明了该学科的独立性及其特质:它并不是一种真正实际应用型的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纯艺术是一门具有强烈个性、浪漫主义情怀的学科。

中国的纯艺术学科建立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它在发展的同时也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开始关注探讨这些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这种社会革新背景下,纯艺术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纯艺术形式开始以简单粗暴的表现形式来适应社会的转型,如大众所说的媚俗。在这些纯艺术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商业化的影子,这类作品急功近利而舍弃艺术的自我本真,将艺术自身的特质如个性等抛之脑后。这种金钱化的意识主观淡化了纯艺术学科自身的特性,也大大削弱这些艺术形式的感染力,久而久之经不起考验,变为伪艺术,被边缘化。至于过度的商业化,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毕加索说过: “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就不存在什么艺术。”

至此,我们并不是强调纯艺术多么高大上,淡化其与社会的脱节及与社会发展转型的不匹配。不能否认的是,纯艺术的发展完善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物质决定意识,如果纯艺术过分孤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及意义。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如果脱离社会生活,艺术家也就没有了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可以看到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也给纯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来源及灵感。如果片面的夸大纯艺术的独立性,自我意识过强,那么纯艺术在高校教育中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的瓶颈小,压力大,就业难,如何把握好社会转型过程中纯艺术学科发展的度尤为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供给和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应有之义。然而我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以及某种片面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供给,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科学指导和规划,这便是导致当前‘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现象的症结所在。”

在高校,纯艺术学科的毕业生就业艰难,这种暗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毕业即失业,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到底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如此艰难?宏观调控不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畸形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那么抛开大的社会问题,高校美术教育者能做到哪些?

一、完善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纯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够领悟其真谛。如果学生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只能是做无用功白白浪费时间。首当其冲,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应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 承担起全民族美术教育的责任, 提高美育水平, 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从事的美术教育工作, 纯艺术的发展首先要靠美术家自己改变。此外,学生自身素质及能力提高也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节奏较快,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来学艺术。很多学生都是速成,一个月三个月刚摸熟画笔就来“搞艺术”,基础没打好后期创作很容易焦躁受挫,平心静气地打好基础是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其他都是空谈。

二、明确规范性美术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美术文化既是一种满足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指导性理念。”柏拉图认为艺术美能培养人的 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调。针对现在的学生能力不仅要注重实训,更应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在教学中除自己专业外形式尽可能丰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来选取课程,同时达到完成学分的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中直接获得实现自我潜能、智慧以及价值的体验,为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的发展,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美术教师要担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职责,在艺术文化领域起到推进作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意识的艺术人才,以真正为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使纯艺术国际化。由此看来,纯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各方鼓足干劲,全力协作。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按市场需求科学规划高校专业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0(7):6-7.

[2]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M].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

上一篇: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绘画中构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