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歌者:洪启

时间:2022-08-08 09:48:31

他,是“新民歌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被誉为民歌的理想主义者和最具有人文精神的民谣歌手,他的音乐被称作这个时代流行音乐最缺失的声音之一和中国流行乐罕见的美丽纯粹民谣,然而,他却一直不在大众的视线之内。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游吟诗人,双肩落满灰尘,却依然用灵魂在歌唱。

幸好有这些歌谣抚摸着我的哀伤和遗憾

2011年,洪启第四张专辑《谁的羊》出版。“这张专辑是对家乡的致敬。”他坦言。相较于前三张专辑,《谁的羊》没有城市化的痕迹,没有《阿里木江,你在哪里》那样的愤怒,有的只是对新疆的眷恋,对音乐性的回归,以及淡淡的忧伤。

事实上,对于他,这个一直流浪在路上的歌者,故乡再远,却永远是流淌在血液之中的那一缕乡愁,一个陌生却又魂牵梦萦的生命印记。尽管出生在和田的他,从三岁离开之后,再次回到家乡已是30年后。“这是一次莫名的冲动,只是突然想回去。”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踏上了归程。

然而,回到这个自己曾发出第一声啼哭的城市,他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看客。和田,对于他更像是一个地理的名词,对于它,他几乎一无所知,想和它有深切关联,却发现没有。

他突然有了一丝悲伤,自己原来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家乡早已陌生,而北京,这个曾生活多年的城市,也不是属于他的,在这里,他只是一个过客,那些四合院、后海、悠悠长长的胡同,近在咫尺,却远若天涯。但故乡再远,黑夜中,却依然听得到它在血液中流淌,慰藉着一颗漂泊的心。

故乡,于是成为他用一生都无法写完的情歌。

梦 想

对于他,最初的音乐却只是一个宣泄的出口。1990年,17岁的洪启参军入伍,所在部队驻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塔里木河的沿岸,主要任务是看守劳改农场。在夜晚空寂无人的岗楼上值班时,在酷热的烈日下的工地上,他开始了最初的吟唱,并且开始尝试着创作歌曲,并写下第一首歌《我的终点,我的家》:“背着马桶包,我四处去流浪,我找不着我的家……”

1992年洪启回家探亲,听到女歌手田娜・劳顿演唱的苏格兰民歌《荷兰低地》,“太好听了!但当时不会记谱,不会弹吉他,又想学唱”,只有重新填词,“根据节奏一句一句填”。这便是日后流传甚广的《红雪莲》)。

真正让他决心以音乐为伴的却是因为一个少年的虚荣。1992年8月,齐秦来新疆准备拜见王洛宾先生,他承担起带路的责任。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从来没见过王洛宾先生,甚至也不知道王洛宾先生的住处。辗转打听到后,他怯生生地叩开了大门。“那天王洛宾先生穿的是一件白色的汗衫,腋下还有一个大洞。知道我还没有吃饭,于是便给我熬粥。也许是因为有个人可以说话,他十分开心,甚至跳起了踢踏舞。正开心地跳着,他突然就喊:‘完了,粥糊了。’晚上,和齐秦会面,他很正式地穿着笔挺的西装,和白天完全是两个样。一个是音乐之父,一个是流行巨星,我跟他们坐在一起感觉很不一样。听他们谈话我才知道,原来老爷子那么有名气,那么多好听的歌都是他写的。他一生都在享受生活追求美,听了他的歌,我明白我该追求的是什么。突然想起正熬着的粥,跳着舞,他跑过去抢救,粥却已经糊了。”他说。

此后不久,他又遇到了罗大佑。“当时他和齐秦开演唱会,台下的观众山呼海啸。原来做明星如此这么风光。”

北京,无疑是音乐人的天堂,带着音乐的梦想,洪启来到北京。当他下车出了北京站的时候,口袋只剩下1块钱。

“新民歌”运动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无数为艺术痴迷的文艺青年聚集在北京,他们互相之间在物质上给予扶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从到北京起,就一直有同样爱好诗歌、艺术的青年人给予洪启帮助,相互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成为并肩创作的朋友、伙伴。其中就有国内目前最活跃的戏剧创作者张广天。1994年张广天出了一张《现代歌曲集》,张广天简单而直指人心的音乐符合洪启的音乐理想,张广天的很多想法也影响了洪启。2000年,洪启与张广天、黄金刚等人共同为话剧《切・格瓦拉》录制唱片《工业化时代的诗与歌》。

2001年,洪启在新疆发起“新民歌”运动。

洪启第三张专辑《九棵树》出版后,著名乐评人、中国摇滚榜评委祁又一评价道:“这是一张民谣唱片,但是又不能仅仅用一张民谣唱片来定义,因为它不该被分类的框框限制住。最近几天我反复播放这张唱片,一切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张唱片简单、干净、提神、暗淡、适可而止,我对它的介绍只能是:绝对不会大红大紫,不可能人人都喜欢,甚至很难被圈内人集中谈论,但它是超越平庸的艺术品。”

“有人喜欢站在舞台中央,也有人喜欢坐在角落。而我就是喜欢坐在角落中的一个,用音乐唱出自己的声音。”他说。

1999年,中国的独立音乐开始以一种另类的姿态与主流音乐抢夺舞台,这些从主流视角看来充满着古怪声音和愤怒歌词的乐队虽然在商业市场上注定失败,但他们态度却始终一致――与音乐有关却与娱乐无关。

或许,他们中的一些将经过大浪淘沙从此悄无声息,仍有一些在固守自己的阵地,并不耀眼却总能在角落里发光。

“音乐实际上是人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情怀。现在搞创作,一首歌把旋律写好了也不是一件多复杂的事,但还是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心境,和一个非常特殊的情怀来支撑。我相信只有真正美的歌曲才是经久不衰的。”他说。

最美好的时光

在音乐的道路上,洪启一直认为对他影响最深的有五位音乐人,王洛宾、崔健、齐秦、罗大佑,另一位则是鲍勃・迪伦。

10多年前,在一本先锋杂志上,音乐人、歌手洪启第一次接触到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内容是《答案在风中飘》的歌词。“当时我是被歌词深深打动了,后来有机会听到这首歌的录音,觉得鲍勃・迪伦的嗓子很破,听他唱歌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了。从他的歌里我们发现了音乐美学的变化:表达、情怀甚至是内容也可以歌唱。”

洪启的创作受美国20世纪60年代民谣音乐影响很大,歌词基本上以歌谣体为主。谈起自己的“鲍勃・迪伦时代”,洪启称之为“最美好的时光”,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他认为正如同鲍勃・迪伦影像中的黑白时期,看似没有色彩,内容却极其丰富。“一个歌手应该多产,应该在创作上精力充沛,像鲍勃・迪伦那样。”

《我是一只离群的鸟》是洪启录制的第一首歌,这首歌曲也曾被他称为个人自传。如今的他,却将标签换作了一只羊。

《谁的羊》是洪启的第四张个人专辑,专辑歌曲以经典重新演绎为主。这张新唱片所收录的大多歌曲均是在新疆大地上传唱开来的经典之作,其中,他翻唱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三首经典歌曲,“这张专辑是对家乡的致敬,也是表达对王洛宾先生的一份致敬。”

专辑中,洪启还将诗人安谅的诗作《你还有多少童年的朋友》化作歌词。“这不是安谅最好的一首诗歌,但在我看来,它拨亮了时代的心火,有一种对这一个巨变年代心境荒凉的体察,如此处境下更强烈地产生了对人生来处、生命根源、忠实情感的皈依之情。”

《阿里木江,你在哪里?》是四年前的主打曲,这次,他重新进行了演绎。“我选择用美好、温暖的方式来表达,可能反而更有力量,把愤怒挂在表象意义不大。”

于是,这一次,他抛弃了所有花哨的手段,只是去做一只温暖的羊:它要像我一样具有童年的梦想,还有一番深深的孤独,坚守着一种纯粹的追索,那是多么温暖的感觉……

上一篇:“超生游击队”的孩子们 下一篇:掘金新疆动漫――动漫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