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去 第4期

时间:2022-09-04 06:03:19

拍电影去 第4期

拍电影,在年轻人眼里充满了浪漫和新奇。那么,集结一帮网友,拍一部自己的电影,这将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当一个帖子被放到网上的时候,发帖子的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就像把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水里,激起了无数涟漪。

帖子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它的吸引力何在?为什么会激起这么大的反响?

发帖子的人叫河岸(网名),他在克拉玛依“强市论坛”上所发帖子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我创作了一个剧本,想在克拉玛依拍一部油城百姓自己的DV电影。有兴趣演的朋友请在站里留言。”河岸把剧本里各类角色的外形、性格、年龄要求等发上去,让网友自己对号入座。当他发出了“一起拍电影”的信号的时候,犹如一声号令,应者如云。这令河岸无比兴奋。

一帮为了拍电影而相识的网友就这么聚集在一起,草台班子很快搭起来了。

那是2007年,第一部油城人自编自导自演的DV电影《逆光》出笼了,2008年3月在深圳DV生活频道和克拉玛依电视台播放。

由于《逆光》的出现,参与拍摄的演员们成了油城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目前,河岸正在“折腾”他的第二部DV电影《雨祭》,是一部以现代人情感生活为题材的都市情感剧。河岸试图通过复杂曲折的矛盾纠葛、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来警醒人们:暴力、疯狂和失去理智只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这一回招聘演员的方式依然是网上发帖子,所不同的是,河岸让报名者在约定的时间里去同一个地点进行面试,这一次更热闹,一下子来了30多个人,一共面试了3次,累计人数超过50人。

追梦的过程不浪漫

有一天,朱飚正睡得迷迷糊糊,被河岸一拳砸醒:

“我要拍电影。”河岸冲他说。

“啊?拍电影?”朱飚似醒非醒地问。

尽管如此,当他们认定这件事情合法、合理、合情,就立即开始行动起来,目标一确定就义无反顾往前走。河岸是编剧兼导演,朱飚是制片人,这两个同为70年代的人性格互补,一收一放,配合默契。河岸确定大方向后,细节上的事全由朱飚来操作。

吃盒饭,啃干馕,没有演出报酬,自己掏钱“打的”,还要搭上自己的精力、时间,挨饿受累,他们到底图的什么呢?

也许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拍电影,这个梦想太迷人了,以至于河岸天天沉溺在他的剧本情节中,反复推敲台词是否冗长,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反复修改。而副导演赵明正准备辞职,以便一门心思投入到需要他去做的一切事情中去。小编剧刘易21岁,在中国影视编剧群里,当内地的编剧告诉他新疆克拉玛依就有一个写剧本的,他干脆从独山子辞去公职“投奔”到了这个剧组。

“当时辞职时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自己还年轻嘛,应该出来闯一闯,梦想支撑着我。”刘易写的剧本《风雨之间一把伞》正在参加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创意大赛。

“我最大的收获是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影视拍摄过程,通过学习锻炼,拍出自己的电影,这是我的梦想,所以我义无反顾地来了。”

河岸想的是,我们70年代的人搭台,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唱戏,共同圆一个电影梦。

而且,他们的梦想不仅限于此。

拍电影让我成长

真正参与过拍电影的人才知道,拍电影,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找场地被别人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找资金不得不到处“化缘”屡遭冷遇,找群众演员不得不跑到大街上求爷爷告奶奶,拍电影不分昼夜奔波劳累……

如果他们真是沿着“山寨版”电影路子走,哪里会遇到这么多的苦涩与无奈。

并不浪漫的拍戏历程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呢?经历了这么多,他们的心灵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月12日,河岸在筹措了多日之后,终于在这一天约定了拍摄剧本中KTV包厢中的几场戏。头一天,他就一一通知演员,将一切活动推掉,必须参加拍戏。中午1点多,河岸前往“911”工作室,在这里,河岸再一次在“星城传媒影视QQ群”上了一条公告:“星期天拍摄KTV的戏,请格格、雷鸣、马磊、马燕、麦克熊、刘辉、楠子做好准备等通知,请先推掉杂事,给点时间。”同时,河岸还要在QQ群上找一些群众演员。

“我们2点准时开拍。”河岸说。

“我联系KTV包厢。”朱飚回答。

河岸与朱飚飞快地赶往一座酒店寻找场地,可是,关键时刻主管的手机打不通,万一场地谈不拢……我在心里为他们隐隐担心。还算幸运,等待了一会儿,领班再次给主管拨电话时,通了,尽管星期天客人多,免费用包厢难免影响到酒店的生意,但由于朱飚是这里的老客户,场地的问题还是迎刃而解了。

河岸和朱飚又立刻赶回工作室,河岸继续在QQ群上指挥演员们尽快到位,指挥着需要化妆和盘头的演员做好准备,并且还要忙着给演员打印几份台词。随之咔哒哒的打印机声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制片人朱飚提醒我去吃饭,我确实有点饥肠辘辘了,由于2点就要赶到拍摄场地,河岸根本没有时间吃饭。而朱飚陪我去吃饭,也是匆匆忙忙地扒几口饭后,就听说已经开机了,便急忙往拍摄现场跑。

在KTV包厢里,主要演员董格格、雷鸣、马磊、马燕、麦克熊、刘辉、楠子都已经打扮成了剧本中的角色,琢磨着各自的台词,河岸在调试着摇臂摄像机架,而导演助理赵明正在整固话筒上的电线,小编剧刘易打起了反光板……是的,第二部电影,他们的设备全部更新,摄像机也换成了高清数字摄像机,是那种可以直接与电视信号匹配的专业摄像机。

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河岸一声令下:开始!坐在包厢里的演员们开始表演了。

“拍戏确实很艰辛,所以一部电影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辉感叹。

前几天,他们还开着一辆没有暖气的破车,在零下20多度的下雪天儿,跑到很远的野外,从晚上9点一直拍到凌晨2点多。拍戏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好玩,一个镜头往往需要反复拍摄,在雪地里站一会儿,人就冻得耳朵疼,演员们只好拍一会儿就到车里裹上大衣暖和一会儿,而剧务人员得一直坚守在外边,冻得话都说不出来,导演河岸一直扛着摄像机拍摄,严寒最终使他胃痉挛了,痛得蜷缩在地上……

“拍电影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导演一开机,每个人都要全力以赴。”

“以前光觉得拍电影是有钱人干的事,”34岁的雷鸣有很多想法:“我们想通过拍电影让别人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很现代的都市,文化层次、物质水平、精神追求等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让社会对我们的了解更多一些,不能还认为我们是骑着马上班。”

“河岸要是能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成长起来。”

我想融化一小块坚冰

《雨祭》还没拍完,河岸又动手创作第三部剧本,剧情已经不局限于克拉玛依,而是延伸到了商业中心乌鲁木齐以及内地。反映在飞速变化的大环境里年轻人的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河岸意图把人生价值融入剧情,以引起80后的反思。

河岸认为,设备、资金和人才,是制约新疆影视创作的瓶颈。

现实还很严酷,产业链尚未形成,这是河岸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路还很长,坑还很多。”坚忍、沉稳、不苟言笑的河岸有时候也会说一些这样的黑色幽默。

河岸,这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人,就是想当个幕后人物。

“我就是想推动80后90后的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石河子大学的一群大四学生开始拍摄自己的DV,并且很向往去克拉玛依参与拍电影的时候,河岸很感慨:其实如果当地的环境和土壤能够支持学生们梦想的实现,如果新疆的每座城市都动起来,新疆的影视产业一定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想融化新疆影视创作的一块坚冰,哪怕是一小块。”河岸如是说。

上一篇:新疆电影票房首次破亿 下一篇:掘金新疆动漫――给新疆动漫插上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