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8 06:03:41

导学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笔者对导学案的认识,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特别论述了导学案中活动问题设计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活动问题设计重在“细节”;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最后强调了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认识;活动问题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84

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方向盘和指南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学习和探究,笔者对导学案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1. 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它主要包括每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疑难信息点引、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

2. 导学案的作用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二、导学案中的活动问题设计

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一般以问题为载体,一份好的导学案关键也在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从选材出发,结合学情,精心设计问题和课堂练习,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1. 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

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中的预习环节大致是:(1)新单词有哪些?(2)新词组是什么?(3)书上出现了什么新句子?导学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将这些单词、词组、句子列在导学案上,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意思或者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来填空,我想学生是学不会怎样来独立预习课本的。高效课堂先行者们倡导“知识问题化”,即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提问,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动脑筋解决,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远比完成枯燥的习题有趣得多。因此,笔者在设计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1时,结合本模块的话题My past life,重点学习动词be的一般过去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在自主学习环节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自主学习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Where were you born ? When were you born ?

2. What was the name of your primary school ?

3. Who was your first teacher ? What was he/she like ?

自主学:阅读对话,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Where was Lingling born ? When was Lingling born ?

2. What was the name of Lingling’s primary school ?

3.Who was her first teacher ? What was he/she like ?

4. Where was Tony born ? When was Tony born ?

5.What was the name of Tony’s primary school ?

6.Who was his first teacher ? What was he/she like ?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体现了导学案问题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活动问题设计重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导学案还要重视向细节要质量。例如,笔者在教学英语的时间表达法时,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时间表达的顺读法掌握得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于英语时间表达的逆读法没有掌握,特别是分钟+to+钟点这种形式。我认为还是部分孩子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时间表达的逆读法,不理解,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更不会质疑,因此就不可能出现课堂上生生互动精彩的局面。再反思我设计的导学案,其实也是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一步一步的提示孩子,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一部分孩子还是不会呢?我想问题的原因还是没有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换句话说,笔者的导学案在细节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大部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模棱两可的。因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课堂模式还是现在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本质的东西不变,那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不过在高效课堂的路上,每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过程都需要在导学案上呈现。只有这种高质量的导学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孩子才能学会,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重点与难点如何在导学案上去突破,是高效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

3. 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

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导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使用了导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A、B、C档,A档为基础训练题,B档为综合练习题,C档为拓展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础能保证,优生能提高。

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Module 8 Unit 2时,根据课型和学生的水平分类分层设计了以下三个档次的检测题:

A档: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他花了50元买这件衬衫 。

He 50 yuan the blouse .

(2)我姑姑不喜欢看电视。

My aunt like TV .

(3)他没有多少衣服。

He any clothes .

(4)迈克的爷爷经常在收音机上听音乐。

Mike’s grandfather often listens to music .

B档:根据下列问题的提示复述课文:

(1)What does Daming’s mother like ?

(2)How many silk scarves does she have ?

(3)How often do Daming’s grandparents get exercise ?

(4)What does Tony’s sister like ?

(5)When do Lingling’s aunt and uncle usually watch football on TV ?

(6)Which team do they always like ?

C档:想想看,你的家人都有什么爱好,当他们生日时,你会选择什么礼物送给他们呢?请用英语告诉大家吧!(加加油,你一定行!)

A档和B档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都能做到,C档就是拓展型的练习题了,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这样分层次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比起单纯的背诵课文要好得多。

另外,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三、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结合英语学科实际,我们可以让小组长检查本组的预习情况。比如,新单词会不会拼读,新对话会不会朗读等。

2. 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当然,如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小组长。

3. 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改进,并整理出“错题集”。

4. 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另外,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正是起到了既解放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罗浮中学 516133)

上一篇:谈中学生英语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