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8 03:44:54

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获取第一手调查数据,对其博士后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北科院博士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90名博士后的调查问卷,多角度了解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为明确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博士后工作站 建设状况 发展对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是北科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平台,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突出贡献专家在博士后当中不断涌现,工作站在推动地方科研建设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完善全院人才队伍建设,本文基于管理人员、导师、合作流动站和博士后的基本信息统计数据和近90名博士后的调查问卷,总结北科院博士后的培养经验,归纳目前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明确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一、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北科院发展的重点,2009年3月,博士后管理工作由科研开发处转移到人力资源处,并设专人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在部门之间的转换,体现了工作站职能在地方科研院的变化,工作站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对博士后工作站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1.管理人员队伍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

北科院博士后采取两级管理制度,总站设在院机关人力资源处,设专人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博士后均在院属单位的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分站设在院属处级单位,由人事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职管理。

北科院工作站设在人力资源处管理,由主管人才的副书记副院长兼任博士后工作站站长,人力资源处主管人才的副处长分管博士后工作,下设博士后主管工程师,主要负责工作站的具体管理。目前,主管人才的副书记在人才管理和研究方面经验丰富,为院工作站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负责指导博士后制度实施的副处长,系“60后”的管理骨干,精力充沛,有着在科研一线多年实践的经验,能够为博士后相关管理工作把好关;博士后的主管工程师系中国人民大学主修劳动经济学的“70后”硕士毕业生,有着近十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在人才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储备,每年参加全国博管会的管理人员培训会议,能够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学历较高,具有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从管理人员的学历来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4人,占23.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占58.8%,博士后管理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来看,13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76.5%。从工作年限来看,目前从事博士后管理工作不足3年的有6人,占35.3%。

2.工作站指导老师在博士后培养中至关重要

根据全国博管会的规定,北科院工作站与流动站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通过对建站十年来39名工作站的指导老师的情况分析,工作站导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职务,年富力强,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较好的指导。

北科院工作站指导老师中,男性29人,占73.2%。从初次指导博士后时导师的年龄分布来看,北科院博士后指导老师平均年龄45.6岁,其中40-45岁之间有16人,占41%,46-50岁之间有14人,占35.9%。根据科研工作规律,45-55岁正是学术成果最多、学术研究最为成熟的时期,适合指导年轻人工作。

工作站指导老师均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其中63.6%的指导老师具有正高级职称。从学历的角度看,指导老师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占35.8%,具有硕士学位的19人,占48.7%。十年来,39名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中,有6人只带过一名博士后,占15.%,7人带过5名及以上的博士后,17.9%,其余23名导师指导过2-4名博士后,占导师总数的59%。

从问卷调查数据看,博士后与两个导师的交流频率方面,与工作站导师每月平均交流10次左右,其中16人与工作站导师在同一课题组;从交流方式看,博士后与工作站导师之间主要以当面交流为主,沟通效果满意度高。

3.流动站及指导老师对博士后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引入中央在京资源,为培育优秀人才搭建桥梁。十年来,北科院与37家流动站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合作较多的单位是中科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合作27次、25次、13次,占60.2%。流动站在博士后管理方面,主要负责审核相关材料,协助办理手续,指定老师指导博士后科研工作。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在两年博士后培养过程中,流动站指导老师对北科院各单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部分成为了院属单位的外聘专家,工作站为院属单位提供了一个结识大批高水平专家的机会,产生了“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灵活引智效果。

借助流动站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培养质量。博士后出站时,有16家流动站对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有明确的要求,占47%,其中4家对的质量有特别要求,占11.7%。出站博士后中,工作站经过评审同意出站,而流动站因论文不符合相关要求,不同意办手续的有5人,占总出站人数的10.4%,这一数据呈现下降趋势。面对重点高校的严格的要求,多数博士后表示理解并能够接受,并把这种要求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流动站导师在博士后指导中作用明显。90多名被调查者中,31人认为流动站导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在研究方向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帮助;28人表示与流动站导师以电子邮件为主要交流方式,流动站导师能够及时答复自己的咨询。此外,18人希望参与流动站导师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仅有7人每年与流动站导师见面次数不超过两次。总体来看,流动站导师能够给予博士后相关的帮助,但是博士后自身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高级人才的重要制度。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是全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力度,将博士后培养纳入全院人才体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博士后进行应用型创新研究,促进北科院博士后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逐步健全管理制度

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北科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对博士后的培养问题,总站及分站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博士后进出站制度建设,为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做好保障。“十二五”期间,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是工作站建设的重要目标,分站在筛选人员时,应遵照“从严把关,宁缺毋滥”的原则,优中选优,为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博士后评审的各项规定,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加强过程管理。

进一步完善博士后的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近十年来,北科院博士后没有退站的人员。当我们把博士后培养质量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时,退站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对于不适合继续从事博士后的情况,出现违背学术道德、不遵守规定、考核不合格等情况,退站处理,相关制度需要尽快完善。每年评选优秀博士后,对表现突出、获得较好科研成果的博士后进行奖励并给予相关经费支持,鼓励博士后更快更好成材。

强化工作站导师目标和责任管理。分站指导老师与博士后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博士后的发展。明确规定从博士后进站到出站每一阶段分站导师的任务,并把博士后培养作为导师晋升高级职称、入选各类人才工程的评价指标,并将博士后的工作成果作为指导老师评价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调动全院高级专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2.单独招收与联合招收并行,培养方式多样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袁宏伟(2011)通过对本单位博士后工作的研究认为,农业科研院所在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后,在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开始单独招收博士后。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导师队伍不断增强,全院共有副高级以上专家185人,创新工程项目可以为博士后研究创造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自身发展及外界需要来看,北科院单独招收博士后的条件已完全成熟。

一是申请并获得单独招收资格,实现培养方式多样化。获得博士后工作站单独招收资格,已成为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必然。实行单独招收,博士后进出站审批手续可以减化,由工作站审核后即可办理;不用支付博士后联合培养的经费,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避免了流动站与工作站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博士后的培养更符合北科院用人的要求。

二是继续开展联合培养。在一些科研实力不足的新兴学科,北科院博士后招收采用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经费由分站支付,但总站在博士后日常经费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三是在单独招收形式下,外聘专家担当博士后导师。采用分站直接支付导师专家费的形式,外聘高校专家担当博士后的指导老师。这种“自由”的联合方式,可减少手续办理的繁杂程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3.成立博士后联谊会,促进博士后多向交流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博士后作为我国人才制度的高地,国家给予了他们在户口、职称等方面的特殊待遇,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流动站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北科院工作站一直由总站管理人员包揽所有角色,组织博士后参加相关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成立博士后联谊会,加强博士后的对内对外交流,成为北科院改进博士后管理的一个侧重点。

建立北科院博士后联谊会,加强博士后自制管理。制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联谊会章程》。由博士后联谊会组织系统内博士后之间的交流活动,能够做到每月一次互动,及时解决问题。联谊会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取得联系,加强与首都其他各设站单位之间的联系。

加强博士后与外界的联系,推荐博士后参加北京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组织的博士后挂职锻炼。作为地方科研院,北科院工作站肩负着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推荐博士后到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对提高博士后对本专业在社会中应用的认识,具有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晨光,袁媛,方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27

[2]庄子健,潘晨光,中国博士后(1985-200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辉煌二十年[M].北京: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9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5-200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4

[5]常洪亮.对当前博士后管理的若干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6]丁学成.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的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1(9)

[7]段莉,景光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绩效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8]李光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管理教育,2008(10)

[9]卢昌宁.加强和改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2011(1)

[10]王日洲.博士后工作站新模式亟待突破瓶颈[J].中国人才,2012(1)

[11]吴凌尧.高校对企业博士后管理的柔性研究[J].市场周刊,2011(7)

[12]闫凡雷.高校如何与企业合作招收培养博士后——天津工业大学招收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的启示[J].中国人才,2010(23)

[13]姚明芳,张恬.由青岛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状引发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

[14]袁宏伟.农业科研院所单独招收博士后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11(35)

[15]张彩.河南省博士后工作发展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1(2)

上一篇: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制度引发的... 下一篇:新刑诉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