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08 03:33:23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其次利用马斯洛理论对感恩心理的形成进行了解析,最后对相关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lack of gratitud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condly analyzes psychological Thanksgiving formation with the Maslow theory,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需求层次;感恩教育;解析;机制

Key words: the hierarchy of needs;Thanksgiving education;analysis;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88-01

0引言

南京大学教授曾忧虑地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面对感恩意识的淡薄、感恩之心的丧失,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难道仅仅是道德、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吗?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才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1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1 家庭因素是感恩教育缺失的基本原因许多大学生从小在家过惯了“养尊处优”似的生活,且常常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不懂感恩。加之,大部分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另外一种极端则是,孩子从小在冷漠或体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童年没有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体会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恩情,继而也就无法升华出对他人以及社会的感恩。

1.2 学校因素是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升学率等功利因素,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视野。而进入大学后,虽然也会举办诸如“感恩、知恩”等主题活动,但由于大多脱离实际,忽视情感需要,效果并不尽人意。

1.3 社会因素是感恩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化、城乡发展二元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在“80末、90初”一代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存焦虑、精神和信仰无归宿、道德观迷茫等现象,他们觉得只有个人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而把外界的给予和帮助,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或“副产品”,认为自己只是“搭便车”而已。在如此利益至上的环境中,人际交往的纯洁性也受到了影响,“无恩求报”者有之,“知恩不报”者亦有之。

2感恩的需求层次解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有五大层次的需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前四个为缺失性需求,最后者为生长性需求;只有当缺失性需求适当得到满足,才能有更高级的需求生长出来。”

2.1 感恩具有生理的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饥、渴、衣、住等方面的需求,只有它们得到满足后,人类才得以生存。因此,大学生在生理需求上如果得不到满足,其他需求就会退居其次。比如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难以维持生计,更无法完成学业,这就容易产生厌世情结;此时,他们心中除了对社会怨恨和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之外,根本不会怀有感恩之情,相反他们的心中只会充满压抑和仇恨。

2.2 感恩具有安全的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一旦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消极情绪,甚至产生仇恨心理。

2.3 感恩具有归属与爱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包括情感归属、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一方面,成长在溺爱环境中的孩子,很少能体会到作为家庭成员的那种归属感,相应地他的家庭责任感也会弱化。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会由于自我认识偏差等心理,而很少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交友受到限制,来自周围人的关心与接纳程度,影响了他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而长期被排斥在团体之外,个体就不会感受到爱的付出,没有被接纳的情感满足体验。

2.4 感恩具有尊重的需求一旦上述需求被满足,尊重的需求就会显露,它包括自尊以及他尊。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那么孩子的自身意愿便得不到体现、意志得不到尊重,这会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也就不可能形成感恩意识。

2.5 感恩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的需求。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但由于次级需求被压抑,从而限制了自我实现的潜力,能自我实现的人只是极少数(如慈善家)。同时,也应看到,“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也有很多经济并不宽裕的人士在为灾区奉献爱心;这与该理论并不冲突,因为“高级需求偶尔并不是在低级需求满足后才出现的”。

3感恩教育机制的构建

3.1 以价值教育为主体,探寻时代化感恩教育模式和实践高校感恩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虽然人的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多元化趋势,但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努力探寻时代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和实践,引导大学生形成感恩情感,并以此抵御消极价值观的腐蚀,塑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灵魂和精神风貌。

3.2 以课程教育为手段,充实系统化感恩教育内容和形式高校感恩教育可以是一种课程教育。大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只是以专家讲座、典型报告的形式进行,内容非常有限。因此,急需充实感恩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改变高校目前的尴尬局面。具体操作:一是单独增设感恩教育课程,编写教学大纲和感恩教育教材;二是在现有思政课中增加感恩教育章节,修改教学大纲而不必编写专门的教材。三是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施恩与报恩的精髓,升华他们的感恩思想。

3.3 以教育效果为指标,建立实效化感恩教育可评价体系高校感恩教育还可以是一种可评价教育。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如此。具体应做到双向评价:一是尊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教学成果;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实践成果。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应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惩处,而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此外,要及时建立利益约束机制,为感恩教育提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4-46.

[2]金妍妍,李建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0,(4):91-94.

上一篇:肝硬化病人饮食护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对策 下一篇: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数学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