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再现人文生命活力

时间:2022-08-08 12:55:46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再现人文生命活力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科马洛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马洛夫的崇敬之情。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通过重点语段的朗读品味深刻体验科马落夫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演示多媒体:太空)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落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这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的一个日子呀,然而这一天,人们却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因为这一天人们亲眼目睹了民族英雄科马落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悲壮的一幕》一课。

二、品读生情

1. 请同学们认真读4―11自然段,尽可能把悲壮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把悲壮读出来呢?可以讨论讨论。

2. 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个场面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指点指点。

3. 你想尝试着读哪个场面?

(1)向首长汇报工作:组织学生交流选择读这个场面的理由。指名朗读,评议,再指名读。

生命诚可贵,亲情很需要,但对科马落夫来说科学事业更重要。

(2)向母亲告别:指名读,评议,教师配乐范读,体会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

(3)与妻子告别:听配乐范读想象科马落夫与妻子告别的情景,比较“抱着”、“拿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4)和女儿告别:读了这个场面,你发现科马落夫的神情与告别母亲、妻子有什么不一样?

讨论科马落夫两次落泪的原因。

分角色朗读对话。

(5)与人民告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他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时间留给了人民。

指名朗读,讨论为什么读得这么豪迈富有激情?

男女生分组赛读。

4. 科马落夫豪情万丈地告别了深爱着的亲人,为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吧!(多媒体演示画面)。

5. 引读“轰隆……”省略号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 是啊,科马落夫不仅是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英雄。他不仅活在前苏联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全世界人民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永远记住悲壮的一幕。

2. 作业:广泛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宇宙之旅”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藉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板书设计:

悲壮的一幕

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教学反思:

《悲壮的一幕》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

《悲壮的一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力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学习作者的语言。而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将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读,而且指导学生会读,在效果上达到读好的目的。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将整体读和重点读相结合,让学生一读再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课堂上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师生对读、教师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同时培养了语感。

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代讲。

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在读的实践中感知理解,抓住重点词来品味、体会,学习语言。为此,课堂上充分借助评价手段使学生在自主、自悟、自得中学习语言。如:教师范读后学生评价教师读得怎么样;指名读句子后学生间互相评价“他刚才读得怎么样”,“我认为该这样读,我会比他读得还好,我想给大家读读”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对语言的感悟和自己情感的体验都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三、在课上要更充分地面向全体。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应注意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读的机会,交流感受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

此外,在把握课堂机制上,如对学生课堂上出现朗读上的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点拨,课堂上每一环节再紧凑些方面尚需努力。

四、走近作者,感受人文情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历来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剖析作者的内心感受会使学生受到人文的触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写下这么一篇感人至深文章。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把握,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这是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尊师爱师之情的再现。但教学过程并未结束,教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紧紧抓住学生那颗被感动的心灵,把他们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课堂小练笔中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正是他们心中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也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有人说,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作为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考虑是否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命里的这40分钟过得更充实、更精彩。

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上一篇:运用多向交流,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下一篇:引领孩子在文字世界里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