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

时间:2022-08-08 12:32:35

试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

摘 要:新时期,我国经济步入了崭新的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且我国经济仍旧处于上升的状态。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稳定、科学的发展,应强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及时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还存在着部分缺陷,致使经济管理水平受限,成为当前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就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背景;农村;经济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0

为了实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案,其中开展城镇化建设就是关键所在,国家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城镇化建设上提供大量的资金补助,以帮助城镇化建设工作高效、全面的推进。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为人们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若想实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成为一项重头戏。

1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城镇化建设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旨在实现全面共同富裕,是实现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旨在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村民的基本收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迈入崭新的阶段。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中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且在农村环境下,经济管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私吞国家财产的行为, 对农村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工作受到威胁。一旦出现农村经济管理不善问题,会使得整个农村经济环境陷入困境,致使经济管理工作遭遇挑战。针对此项问题,应在城镇化建设的条件下,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监督、管理模式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及时对农村经营机制予以完善,及时探索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选择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2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2.1 增收变得更加困难

一般来讲,如今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为规模化发展,且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为平原,此区域人口数量大,土地耕种面积较少,一些区域仅仅能使用小农模式进行耕作,无法开展规模化发展。因此,在此种状态下,独立性耕地较多,且土地资源相对分散,集中性管理的很少,会大大影响技术的推广,技术推广难度大大下降,进而会影响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影响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也无法开展[2]。

2.2 公共事业开展力度不大

公共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标准与衡量要素,其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三农”政策就是典型代表。“三农”政策的提出,必须实现农村产品的公共性,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依据[3]。伴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工作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推进。然而,在公共事业发展中也衍生了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等,很多公共事业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一些基层的农业部门未能将公共服务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尽管政府的财力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农村仍旧存在着养老、住房与设施等多项问题,常常发生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4]。

2.3 农民维权意识缺乏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工业为了远离城市喧嚣,会选择空旷、环境质量佳的农村进行规划与建设,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土地占用与纠纷问题,农民的投诉量大大增加。另外,当地负责部门未将一些惠农政策进行落实,导致部分单位出现滥用征地的情况,面对此类情况,农民束手无策,能力有限,且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未能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最终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3.1 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予以落实,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常态化与制度化,运用此方式能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能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及时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人们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与推广,将相关内容通过村头的宣传栏、布告栏或宣传册等途径进行宣传,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案,能极大的激发与调动村民参与的积O性与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及时解决农村的相关矛盾,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3.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了充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相配套的规章管理制度来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现象,将规章管理制度与法律系统进行联系,情节严重的应及时与执法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一旦发现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应对其进行处理,以增强规章制度的约束性与警示性。

3.3 全面推进调研活动

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强化农村经济管控活动的全面开展,及时对活动的相关措施进行变革,对活动进行探索与实践,尤其是涉及到和经济相关联的内容,必须强化组织调研工作,及时改善与应对农村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了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应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渗透其中,及时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信息统计工作,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对经济信息与数据的有效统计,打造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并设置统计监测机制,能及时将农民的收入进行高效的统计与汇总。

3.4 运用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资金筹集工作变得愈发重要,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开展一系列的农村生产经营活动[5]。若想获得更多的资金,应运用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融资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应用好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活动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此外,应积极鼓励民间、社会资金以及外资来参与农业经营,打造多元化结构体,进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社会捐助、银行贷款、土地收入等资金筹集方式的监督与管理,将资金有效的应用到合适的项目上,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重视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能及时消除经济中的腐败现象,改善农村经济运行风气,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其可大大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国家经济的均衡性发展。为了深度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关注,将相关的政策及时落实,解决与改善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缺陷,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亚晶.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在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277.

[2]麻云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266.

[3]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99.

[4]何蒲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3):53-55.

[5]王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农业与技术,2016(12):151.

上一篇: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