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构想

时间:2022-08-07 10:42:41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构想

摘要:一个国家的法制的发达程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这个国家社会保障体制上。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支持。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仍处于残缺不全、混乱无序的低层次状态,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障需要。当前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实施力度。笔者从多个方面构想了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求完备我国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立法现状;对策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社会保障立法配套进行,各种社会关系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完善的法制保障,在今下的社会大背景下很难依靠非强制性的手段对其进行规定。纵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立法实践表明,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对社会保障而言,法制系统是统帅性的、规范性的、最高层次的系统,也是最基础的系统。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客观依据和行为准则,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的保证。

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

(1)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保障的起点和必要条件。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不可能出现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无不以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律为起点。到1995年为止,世界上已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其标志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内容全面的或仅涉及单项的社会保障法律。

(2)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司能。

(3)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安全网”。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年老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与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生存和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能否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改善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资源,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和巩固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1.法律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应当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关法律,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法律体系。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至今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这也是我国和国外法制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的差距所在,如美国早在1935年就制定了《社会保障法》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完善使得其适应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各方面的进步。瑞典是社会保障制度号称“从摇篮到坟墓”一生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一度成为欧洲最先进和最具平等理念的成功样板等等。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已经初步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相应的立法明显滞后,并且立法层次较低,与社会保障法应有的地位不相称,在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中,不同法规和不同制度之间缺少衔接,适用范围不一致有时还会产生部门规章之间不衔接、地方标准差距过大等问题,甚至存在冲突。“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许多立法空白地带,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还无法可依。”

2,现有的立法内容不完备

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在其立法原则、立法内容和保障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诸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障程度低以及社会保障负担分配不均等问题,尤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如宪法规定:获得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社会保障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城镇,而农村居民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却存在严重的缺失。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多是从实际出发而没有一个法律的原则作为支撑,这也导致了很多相同情况下的不公平对待的问题,这其实本身就是对法律公平原则的一种违背。

3.社会保障法律规范强制力较弱,实施机制弱化

社会保障采用行政性收费,手段弱化,缺乏刚性约束。实施机制较弱,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法律中缺乏责任规范和制裁办法。“据有关资料介绍,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但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违规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仍不容乐观。”从法律的强制性特点来说这不利于法律的实施,没有了强制力的法律其实就像没有了牙齿的老虎,往往让人为了利益而不顾法律的规定。

三、加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对策

1.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

在立法模式上,笔者认为国外社会保障法律的完备化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近期内宜采用分散立法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许多方面未成熟,集中、统一的立法远未到时机,而采用分散立法,可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单行法律。并且这种立法模式要求在对社会保障制度有充分研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切忌再犯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当然,社会保障立法的理想模式是综合立法模式,即以一部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法律来规范社会保障事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立法经验日益丰富,条件成熟时便可进行社会保障的法典编纂。

2.构筑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

每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这是法律国际化的表现之一,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所以应该构筑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2004年9月7日,国务院发表的建国以来首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因此,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是一个由全部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所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以社会保障法的内容性质为标准,第一层次为主干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第二层次,是中央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法律性文件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规章。此外,还包括一些地方性法规。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是由这一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在今后的立法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完善的行政法规,在立法层次上应当过渡到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如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等。对于一些现行的决定、暂行试行办法,如果近期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可以由国务院根据立法法的要求,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行政管理措施,如医疗保险条例和生育保险条例等,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法律。此外,一些区域性问题,可由地方人大根据立法的规定,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加以规范。

3.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所谓机制其实也就是救济的途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在一些规定上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的国庆,但就是在于难以实行或者说没有保护其实施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使公民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不法侵害时能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在审判中充分体现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里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金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如今,有些地方在人民法院已设立了社会保障法庭,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采取强制的司法措施以追缴社会保险费,对侵害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充分发挥司法机制在保证社会保障法律实施方面具有的强制性和震慑作用。

上一篇:留置权实现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研究 下一篇:网上侵害债权的几点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