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权实现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13 04:07:50

留置权实现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研究

摘要:留置权的实现作为留置权制度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对于保证债权人的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留置权的定义出发,列明了留置权实现的条件。同时,也针对在留置权实现过程中的债务人提供担保问题以及留置权的提前实现做出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留置权;实现

一、留置权的定义

留置权是指在债权债务关系中,债权人依法事先合法占有了债务人的动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并可以将该留置的动产抵价或以拍卖、变卖所获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二、留置权的实现

留置权的实现是指留置权人对留置财产进行处分,从而优先受偿其债权的行为。《物权法》第236条参考了担保法的规定,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在留置权实现的条件和实现的方法上规定,“留置权人与债务人应当约定留置财产后的债务履行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留置权人应当给债务人两个月以上履行债务的期间,但鲜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动产除外。债务人逾期未履行的,留置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议以留置财产折价,也可以就拍卖、变卖留置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1.留置权实现的条件

根据《物权法》第236条的规定,留置权的实现主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债权已届期清偿期。

(2)留置权人须给予债务人以履行债务的宽限期。

(3)债务人于宽限期内仍不履行义务。

2.留置权实现的方法

留置权实现的方法有三种,即折价、拍卖和变卖。留置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商采取哪种方法实现留置权。一般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先协议将留置财产折价以实现其债权;如果无法达成协议,留置权人可以依法拍卖或者变卖留置财产,并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其债权。

三、实现过程中的特殊问题

1.在留置权实现前债务人提供担保的各种问题

德国、日本、瑞士及我国民法均规定,债务人为清偿债务,已提供相当担保的,债权人的留置权消灭。因为在留置权成立以后,留置权人未经所有人同意或非必要不得对留置物进行使用和收益,而留置物所有人也因留置物在留置权人手中,而无法对该物行使权利,这样不但不利于发挥物的效用。同时,就一般情况而言,留置物的价值往往大于债务的价值,对债务人也更为不利。所以,为平衡这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债权的实现,也为保障债务人不遭受更大的损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均规定,留置物所有人可以提供相当担保而使留置权归于消灭。这实际上是将债权人的债权由留置权担保改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担保。

(1)提供的担保的种类

担保是否须为物的担保,还是包括人的担保在内,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德国民法典》第273条第3项规定:“债权人可以因为己提供担保而免除行使留置权。不得以保证人作为担保。”《德国商法典》第369条第4项规定:“债务人可以通过提供扭保而免除留置权的行使。排除由保证人提供担保。”因此德国民法和商法明确规定以物的担保为限,排除了保证人的担保。瑞士、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及大陆的法律均未作明确规定,但依瑞士民法的解释,人的保证包括在内。日本通说也认为应包括人的担保。依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学者的解释,“无论是人的保证或物的担保,均无不可”。

我国《物权法》第240条规定,“留置权人对留置的财产丧失占有或者留置权人接受债务人另行提供担保的,留置权消灭。”笔者认为,根据该条,我国民法既然未作限制,应解释为人的担保也包括在内。

(2)对另行提供的担保的要求

首先,另行提供的担保,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不论债务人提供的担保是物保还是人保,或者提供的担保物的价值相对于债权或者留置物来说是多是少,只要双方当事人出于自愿达成了合意,就应当认定该提供的担保是有效的。

其次,若双方当事人无法达成合意,那么就应该有具体的规定来对另行提供的担保进行要求。

笔者认为,针对“相当”的理解,应该将物保和人保分开来分析。

针对债务人另行提供的担保为为物,即物保的情况下,只要担保物的价值等于或大于留置物的价值,就应当允许留置权消灭,无需征得留置权人的同意。理由在于,留置权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担保债权的清偿,债务人既然已提供相当的物的担保,那么债权人债权的受偿已有所保证。并且,如果留置物的所有人取回其物既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又可使债务人发挥原物的利用价值,法律自然不应当给予限制。

但是,在债务人向留置权人提供的担保为人的保证,即人保的情况下,则必须经留置权人同意,方可消灭留置权。首先是因为,留置权相对于人保来说,其债权的实现更加有所保证,若以人保来代替留置权的话,可能会使留置权人的利益遭受损害。并且,如果留置权人不接受此保证的话,债务人无法诉请留置权人与保证人订立保证契约。因此,债务人所提供的人的担保,只有被债权人接受的,才能发生留置权消灭的效果。同时,在人保所保证的范围方面,一旦留置权人接受保证担保,并与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后,保证人所负的保证责任则仅以相当于留置物价值之担保范围为限。

2.留置权的提前实现

留置权的提前实现,也可以称作紧急留置权。根据国外的立法例,例如,《瑞士民法典》第897条规定:“债务人无支付能力时,债权人即使其债权未届清偿期,亦有留置权。”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93]条规定:“债务人无支付能力时,债权人纵于其债权未届清偿期前,亦有留置权。”从以上可以看到,紧急留置权指下列两种情况:(1)在债务人无支付能力时,如果债务人的债务未到履行期,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救济,债权人亦可留置所占有的债务人之动产。如发生债务人受到破产宣告,则债务即使未到履行期限,亦视为已届期,可发生留置权;(2)又或者未发生破产程序,但债务人确已没有清偿能力,为使债权人免受债权不能得到完全清偿的确定风险,亦可成立留置权。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债务人在物已经交付之后成为无支付能力者或债务人无支付能力的状况在交付后始为债权人所知悉的,即使财产的留置违反公序良俗、与债权人所承担的义务或债务人交付财产前或交付财产时所为的指示相抵触,债权人也可行使留置权。

法律赋予留置权人提前行使留置权的制度。主要是出于公平原则,在特定情形下为留置权人提供法律救济手段,有效地保证留置权人债权的实现。我国虽然目前在《物权法》中没有针对紧急留置权的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2条规定:“债权人的债权未届清偿期,其交付占有标的物的义务已届履行期的,不能行使留置权。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债务人无支付能力的除外。”从该规定看出,我国在立法上是肯定紧急留置权的存在的。因此,同国内的大多数学者的意见相同。笔者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应在物权法中以专门条款进行规定。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瑞士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上一篇: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