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夕阳红

时间:2022-08-07 10:05:50

情注夕阳红

1998年,罗幸泉转业到老干部局工作。14年寒来暑往,他带领他的团队默默耕耘,赢得了上级的肯定和老干部的赞誉。2011年,罗幸泉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

获取信任就要敢啃“硬骨头”

回首刚到老干部局工作时的情景。罗幸泉感慨万千。由于当时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尚未建立,各地各单位拖欠离休费、医药费现象严重。老干部情绪很大。面对这些,他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以逐步取信于老干部。

上班的第8天,市直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因连年亏损,拖欠老干部“两费”严重,加之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100多名离休干部集体上访。罗幸泉奉命去协助调解,到了这家企业大楼前,他刚好碰到一位右腿残疾的老人拄着拐杖,怒气冲冲地向前走。当问清老人的身份后,罗幸泉二话没说便背起老人上了五楼会议室调解点。通过了解,罗幸泉得知这位残疾老人在战争年代屡立战功,后因负伤致残转业。离休前曾在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多年,在老同志中有较高威望。罗幸泉主动背他上楼的举动以及和风细雨的说服,让老人产生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老人主动表示自己要体谅企业的难处,并劝告其他老干部不要感情用事。老干部的信任给了罗幸泉很大的鼓励。事后,他主动争取市政府的支持,解决了一些老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动打好攻坚战。在罗幸泉的倡议下,老干部局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向老干部公布工作人员的住宅电话和手机号码,建立起与老干部的联系制度:二是广泛开展上门走访活动,拉近工作人员与老干部的情感距离:三是大力进行离休干部“两费”拖欠情况调查和清欠工作。开始几年,罗幸泉用大量的时间到困难企业了解情况,协调解决有关棘手问题。虽遭遇了不少白眼,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坚信: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困难企业领导主动想办法,挤资金帮老干部解决有关问题。罗幸泉多次找市领导汇报,赢得了市领导的支持,市政府每年专门拨出100多万元,用于离休干部“两费”的清欠。使积压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尤其是这些准确的情况调查,也为后来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信任的取得要靠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付出。2001年4月,罗幸泉接到离休干部张云起老伴从医院打来的电话,告知他张老身患胃癌,急需动手术,但由于企业无力支付医药费,院方叫张老出院,张老一气之下欲拉着前来看望的企业领导一起跳楼。罗幸泉闻讯后,立即赶到了医院,他一边劝慰张老安心养病,一边告知医院:以后凡是老干部的病没有治愈的,一律不得随便要求其出院,所欠费用由他签字担保,负责协调筹集偿还。第二天,医院顺利为张老进行了手术。出院的当天,张老在老伴的陪同下,到老干部局登门致谢,并热情邀请罗幸泉到他家做客。这个消息传开后,许多住院老干部的亲属都纷纷找到罗幸泉,要他充当担保人。一时间罗幸泉成了医院的“常客”。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2003年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建立后才结束。

为老干部服务要从“心”开始

罗幸泉认为,做老干部工作必须做到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孝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常感叹:只要你对老干部用心。老干部就会与你贴心:只有你把老干部视为父母。他们才会把你当成儿女。

一天。罗幸泉接到了老红军刘正坤的电话,说他住院了,由于病前撰写好的3篇过雪山草地的回忆文章还没发表,希望罗幸泉帮他送到报社刊用以教育后人。到了医院。罗幸泉才得知,老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送稿件只是一个由头。原来刘老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老伴去世多年,身边只有一女儿陪伴,其他子女都在外省市工作,他担心死后遗产问题会引起家庭风波。为消除老人的心病,罗聿泉一边安慰刘老好好养病,一边表示日后一定按照老人的意愿,妥善处理好遗产问题。没想到,当天晚上老人竟然去世了。后来,罗幸泉召集其子女对遗产进行了分割,刘老的子女都没有任何异议。据了解,这些年来,已有10余名老同志生前悄悄将遗嘱交由罗幸泉保管。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一次,一位老干部请罗幸泉作为“编外子女”参加他80岁生日家宴。老人渴望亲情的举动,对罗幸泉触动很大,他决定从本局退下来的老同志开始,逐步全面推广为老干部过“双生日”的活动(一个为实际出生日;另一个为入党纪念日,即政治生日)。“双生日”活动的开展。立即得到了老干部的一致欢迎。与此同时,他发动全局人员集思广益,积极推进亲情服务的相关措施:为真实了解老干部的家庭情况,建立与老干部子女的沟通制度;为方便老干部就医,在医院设立绿色通道,并对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开展上门巡诊活动;全面推行老干部生病必访制度:对于身边无子女的空巢老干部。积极借助社会服务资源,帮助老干部解决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老干部临终关怀制度,对所有去世的离休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坚持送花圈和派员。吊唁等等。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为赢得老干部的理解和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与老干部结“穷”亲

罗幸泉常说,做老干部工作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2004年,他在调研工作时了解到,市燃料公司有一位老干部因儿子患癌症,家中十分困难,为保证孙女上大学的经费,连电话都不舍得用。罗幸泉迅速与电信公司联系,为其重新安装了固定电话,并减免电话费;从老干部局办公经费中挤出2000元给老人送去;同时,罗幸泉还请市委主要领导上门看望了老同志。通过积极争取,市里每年专门拨出6000元,用于解决那位老干部孙女上大学的费用问题。自从建立起特困老干部救助基金制度后,罗幸泉一方面积极倡导广泛开展与特困老干部结“穷”亲活动,要求每名工作人员与10户特困老干部结成对子:另一方面。大力推行送温暖上门的举措。4年来,他上门走访特困老干部达500余户。由于情况掌握准确,把关严格,至今没有出现一例老干部认为不公平的情况。

责编/晓辉插图/刘昌海

上一篇:稍安勿躁 只因爱如潮水 下一篇:企业危机中的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