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实践的意义

时间:2022-08-07 09:59:22

探析实践的意义

【摘要】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通过实践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实践既具有人的目的性又要求人服从自然的规律性。实践使人既认识世界又认识自身。实践既服从客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既使主体客体化又使客体主体化。

【关键词】探析;实践;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实践”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亲自去做,二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活动。很明显解释欠妥当。他人也可以去做,难道就不是实践了吗?当然是,因此第一种解释不完全。如果说征服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实践,那么改造社会的活动就不是实践吗?当然是,因此第二种解释也不完全。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解释都没有抓住实践的本质,即实践的重大意义。

一、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人类通过实践的方式把自身与自然联系起来,既适应自然又发展自身。“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①以动物和人都为获取食物为例。动物获取食物的方法,除了本身条件外,最多是利用外界的自然物体而进行。在电视上我们看到黑猩猩把树枝放到蚂蚁中,蚂蚁爬到树枝上,而后黑猩猩利用树枝把蚂蚁放入口中。而人则是更进一步地将外界的自然物体加工成了工具,这个工具通过人的改造具有了功能上质的飞跃。这一个过程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物利用的物体最多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点点小的改变,功能上远远没有达到质的飞跃。黑猩猩使用的树枝与别的树枝相比在功能上没有大的变化。所以黑猩猩利用树枝吃蚂蚁不是劳动,不是实践。劳动与实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的劳动就是人的实践。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实践来维系,实践使人的生活错综复杂又丰富多彩,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没有实践,而只有人才有实践。因此,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二、人通过实践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

人是实践的主体。人来自于自然。因此就决定了人要想生存,也要象其他动物一样适应自然。人与动物的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做到了去适应自然,而人却更进一步,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为了满足自身的目的,人还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人通过自然的肉体,发明和利用工具,去改造物质世界。如果抛开人来自于自然,并且要适应自然,而只是讲人对自然的改造就不是唯物主义。同样,如果抛开人对自然的改造,而只是讲人来自于自然,要适应自然,则是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的反作用方面,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但人不是简单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人的自然存在物。人不像动物那样无意识地适应自然界,而是在适应自然界的同时使自然界适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正是这种双重的适应性,即环境对人和人对环境的不断作用与反作用,决定了人的活动的本质”②。人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又不满足于仅仅适应自然。动物只是做到了适应自然,而人更进了一步,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让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对自然有所作为,这正是人的伟大之处。

三、实践既具有人的目的性又要求人服从自然的规律性

实践是一种人的自发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变成现实。人不满足于自然的世界,通过在自然界中的实践,产生自身的思维,又通过思维在头脑中产生了自身的理想世界。理想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巨大差异使人困惑,为了解开困惑,还是通过实践,人将自然世界改造成理想世界。但与此同时,人又遇到了尖锐的矛盾,既改又改不了,因为自然有自己的法则。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即使改造了世界也与理想世界有巨大的差异。人始终处在一种既改造世界又改造不了世界的两难境地。在每一次实践的过程中,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欲望、目的、要求去改造世界,但究竟能改造成什么样子则很不确定。多数情况下要想改造达到人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人通过实践认识到了自然规律和法则,认识到了遵守和利用自然法则可以有利于更好地改造自然,同时如果不遵守和利用自然规律和法则,达到人的目的性要求是无法实现的。

四、实践使人既认识世界又认识自身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③。世界是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是意识。人运用概念的方法将物质和意识统一起来。既为认识客观存在创造了前提,又使得客观存在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世界,一个是自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才能认识自身,才能认识到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中,是世界的一部分,人对世界的认识到目前只是一点而已,积待深化和拓展。同时,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很不全面,也需要深化和拓展。而要想认识世界和自身,惟有通过实践。人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在认识自身的同时认识世界;在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身。

五、实践既服从客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服从客观世界,就是以客观世界中的法规、准则来限制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要合乎自然规律性,不能随心所欲的不加任何限制。其实质上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尺度。人的实践活动,要在这个尺度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受这个尺度的规范和约束。在这个尺度的规范和约束下,人的实践服从客观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又使人在自身的头脑之中形成了自身的衡量和评价体系,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尺度,而这个尺度洽洽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六、实践既使主体客体化又使客体主体化

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就是让自然达到自身的理想要求。这一过程,实际是一个双向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即自然人化。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在改造人,即人自然化。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实践的客体。实践活动使主体的人客体化,因为自身在被改变;使客体的自然主体化,因为自然也在改造人。 “实践既是消除主观性与客观性各自的片面性、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的活动,又是发展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造成主体与客体新的矛盾的活动。总之,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蕴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秘密,也蕴藏着人的对象世界的一切秘密;它是人类面对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同时又是人类能够获得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力量和方法的源泉和宝库”④。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伴随着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其结果是人成为具有客体性的主体,自然成为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最终在深化和扩展中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选集,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孙正聿著:《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黄千里(198-1-),男,新疆石河子人,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马君武经济文献翻译活动及其翻译报国思想介绍 下一篇:浅析散打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