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云网融合的弹性网络方案

时间:2022-08-07 09:18:18

中兴通讯云网融合的弹性网络方案

随着M-ICT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业界的发展方向,构建一张弹性、开放、灵活的网络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目标。SDN/NFV技术的出现及结合,可以有效的帮助通信网络运营商应对新的挑战。。

弹性网络助运营商转型

中兴通讯的云网融合弹性网络方案以控制集中化、功能虚拟化和网络自动化为切入点,重构面向未来的通信网络。

通过融合SDN/NFV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改变传统网络烟囱式的封闭建设方式,对网络进行水平功能划分,构建包括智能的编排管理层MICT-OSTM、开放的业务层Elastic Cloud Service TM和灵活弹性的转发层Elastic Cloud Bearer的三层架构,引入边缘DC、区域DC和中心DC的多级DC部署方式,以SDN/NFV技术双轮驱动,MICT-OS统一管控的形式,形成电信级的目标网络及整套解决方案,全面涵盖运营商网络、云数据中心、企业网等应用场景。

在弹性网络架构中,虚拟数据中心形式出现的多级云设施,是业务层和编排管理层部署的基础,成为电信运营商业务容器和核心载体。结合现网大量通信机房退网改造,采用了弹性网络架构的CO(中心局点)重构方案,能够既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房资源,又逐步实现传统网络向SDN/NFV新网络的演进,助力运营商转型。

中兴通讯的CO重构方案,以边缘DC为中心,对现有城域网架构进行重构,实现控制与转发分离,BNG/CPE/OLT等控制面功能实现虚拟化,集中部署到边缘DC;vCDN和vEPC-U下沉至边缘DC;DC内的转发面采用高性能通用转发设备,并实现资源池化,既满足未来超大带宽的处理需求,又通过资源共享,大幅降低设备数量,节省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产品与技术亮点

云网融合的弹性网络目标架构带来的显著价值包括以下方面。

开放的网络:对外提供可编程接口,解决网络面临的自动配置和业务灵活配置的挑战;提供开放接口,可以与其他厂商无缝集成。

简化网络管理:“网络自动配置,网络随需而变”成为现实。

提升整网资源效率:实现跨层,跨域,跨厂家的网络资源整合,业务端到端打通,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自动化部署,缩短新业务的上线时间,提升运营商市场竞争力。

拓展网络服务能力:网络更易支持对新增的网络业务的支持;网络具备弹性伸缩能力,按照客户的需求变化。

支持新的商业模式:传统的网络在规划和设计上基于已有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变化将导致网络的重构和变革,需要增加大量的投资;云网融合的弹性网络通过标准的网络可编程协议和基于开源的代码,使得网络平滑支持商业模式的变革。

降低成本:用IT的硬件构筑CT的可靠性硬件平台,使得网络具备弹性伸缩的能力,为客户节省了CAPEX和OPEX。

通过CO重构实现BNG资源池化,设备数量大幅降低80%。CO重构能够减少城域网穿透流量,提升用户体验。

全面开展商用部署

中兴通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超过10个SDN/NFV商用合同,PoC测试/试点50余个,并与国内外的多家主流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围绕SDN/NFV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内三大运营商、BAT、海外的TEF、TAG、Vimpelcom、法电、印尼电信、沃达丰、德电等。

主要应用情况如下。

全面完成在国内外运营商的现网测试并开展商用部署。

中兴通讯持续参加了国内外运营商在SDN/NFV各领域的测试,云网融合的弹性网络方案得到了较全面测试验证和商用市场的检验。

作为云网融合弹性网络的业务载体,VDC建设已经成为目前运营商基础设施和机房改造的一个必然方向。中兴通讯目前已经完成多个VDC商用部署,具备了从方案到产品的成熟部署能力。

在云网融合弹性网络的业务层方面,中兴通讯的vIMS/vEPC(虚拟化IMS,虚拟化EPC)技术已在国内三家运营商进行了虚拟化测试及试点,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功完成了近10个商用部署,实现了对传统IMS和EPC的技术方案的全面替代,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演进路线和更快的业务上线时间。

在云网融合弹性网络的转发层方面,完成了包括SPTN、SD_IPRAN、 SDON、DCI等多场景的10余个现网试点,极大推动了SDN技术在承载网方面的应用。

2015年9月,开放网络基金会(ONF)执行主席Dan Pitt在2015年ONF Member Workday上正式宣布,中兴通讯的SDN交换机正式通过由全球SDN测试认证中心进行的OpenFlow v1.3一致性认证测试,成为全球首批通过OpenFlow v1.3协议一致性认证的设备,开创了产业先河。

在编排领域,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深度合作,并共同推动了该编排项目Open-O在国际开源组织立项。

中标中移Nanocell小基站网关项目,成为NFV在中国的首个商用。

上一篇:关于新形势下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在线教育探索教育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