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绳在“攀爬”教学中的功能开发与运用

时间:2022-08-07 08:16:26

拔河绳在“攀爬”教学中的功能开发与运用

摘 要:在现有的体育器材中,拔河绳被长期搁置在器材室的角落里,通常只是在每年冬季才被拿出来用于拔河活动,利用率很低。近年来,通过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尝试在“攀爬”教学中利用拔河绳,开发拔河绳的潜在功能,使之变成一种有效、热门的教学器材,充分发挥它的潜在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体育器材;拔河绳;“攀爬”教学

案例1:绳摆过河

方法与步骤:

将拔河绳的一端系在一只吊环上,正下方放几块海绵垫子,每个学生抓紧绳子,向后形成一定角度,双脚蹬离地面,利用惯性摆动从海绵垫子上面通过,达到最大摆幅时松手落地。

讨论与分享:

1.存在问题:(1)少部分学生在空中摇摆过程中出现身体打转的现象,这是由于双脚蹬地时用力不均匀导致的。(2)在落地时机上,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在最大摆幅时没有着陆,最后在回摆时着陆被绳子向后拉倒;练习时同伴或教师可以在他摇摆接近最大角度时抱住他,帮他停下来,这样多次练习后空中感觉会得到提高。(3)少数学生蹬地力量较小,同伴可以在他蹬离地面时在他后背上推一下,给他施加一些力,但要注意受力点不要偏,否则容易

打转。

2.摇摆技巧:摆动时握紧绳子,用力蹬地后膝盖上抬。

3.学生很兴奋,两个甚至多个人想尝试一起摇摆过河,这时,保护与帮助的人要多一些,而且方法很重要,特别要防止学生摔倒时头部着地。

案例2:过绳桥

方法与步骤:

两根上下平行的拔河绳,绕在单杠柱子上,两根绳子的距离比学生稍高些,并用锁扣锁紧在单杠柱子上,两根绳子尽可能拉紧平行,绳子下方铺上海绵垫子,学生双手抓紧上面一根绳子,脚踩在下面的绳子上从“桥”上依次通过。两个学生一组,相互保护与帮助。

讨论与分享:

1.学生过绳桥的动作方法不一,有的横向并步移动,有的横向交叉步移动,还有的纵向移动,但是总结时大部分学生反映横向并步移动较稳。

2.练习时少部分学生表现过于兴奋,一边过桥一边摇摆绳子,干扰、破坏别人的平衡,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平衡能力,对此,教师要及时阻止,预防事故的发生。

案例3:斜绳攀梯

方法与步骤:

1.利用体操房的肋木架,将绳子一端系在肋木架最上面的钢架子上,地上铺上海绵垫子。

2.学生双手抓紧绳子,脚踏肋木爬到最上端,也可以将海绵垫子斜靠在肋木架一边,用短跳绳将垫子固定在架子上,脚沿着垫子爬到最上端。

讨论与分享:

1.攀爬时,注意身体与斜坡表面的角度略小于90度。

2.攀爬过程中,手拉绳子位于身体正前方,两脚位于绳子两侧,均衡发力。

3.在练习熟练后,可以尝试攀爬学校教学楼的拐角,但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绝对安全。

案例4:斜拉桥

方法与步骤:

1.将两根拔河绳的中段在足球大门横梁中间处绕上一周,两根绳之间的距离与普通梯子宽度相当,然后将拔河绳的两头延长拉直,用若干短跳绳与拔河绳相连充当绳梯的横档,在绳梯正下方铺上大海绵垫子。

2.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个队,人数相当,成一路纵队在拔河绳的两头拉紧,形成一座斜拉绳桥。

3.游戏开始,要求每一个人依次从斜拉桥的一端爬上去,再从另一端爬下来。

讨论与分享:

1.斜拉桥的稳固性依靠大家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如果斜拉桥拉不紧则容易晃动,过桥的人就容易跌落,所以,大家的命运都是休戚相关的。

2.在体验完拉绳索的感受后,还要体验过绳桥的艰辛与惊险,需要大胆、沉着和细心,而且通过桥的学生应立即投入到拉绳索的队伍中去。

3.游戏之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等注意事项,建议两队通过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经过教师确认安全可行后方可开始游戏。

案例5:“抢渡大渡河”

方法与步骤:

1.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其中每组人数再等分,在拔河绳(铁索)两边对渡河的“战士”进行保护,将拔河绳两端分别系在高、矮两根单杠上,绳索某一段正下方铺上海绵垫子作为“河”。

2.一名“战士”双手抓紧绳子,双腿钩住绳子,手脚并用从绳子的一端爬到另一端。

3.一个“战士”抢渡成功后下一个立即开始,如此往复,直至最后一位“战士”做完。两组抢渡成功人数多且用时少的队获胜。

讨论与分享:

1.要求同组的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加油鼓劲,积极地加以保护,防止攀爬的学生跌落受伤。

2.挂钩时,腿尽量弯曲不要伸直,否则勾不住绳索。

3.强调安全保护措施要到位。学会自我保护,在体力透支坚持不了的情况下,应先放下双脚来支撑身体,从而避免双手脱手后身体上部分先着地而摔伤。

参考文献:

[1]张文权.拔河绳在体育活动中的价值开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6).

[2]陈秀华.利用拔河绳进行拓展训练:拔河绳的新玩法[J]. 体育教学,2005(01).

[3]吴隆俊.巧用拔河绳[J].中国学校体育,2006(09).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 下一篇: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