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疯和曲死

时间:2022-08-07 08:08:21

人来疯

一个上海人很理智,两个上海人比较理智,三个上海人就失去理智了。理性的上海人也有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性集中体现在“人来风”,也就是轧闹猛,说得文绉绉一点,就是“从众心理”或者“广场效应”。上海人容易“人来风”,一大群上海人以“人来风”交错互动,就是壮观的“一窝蜂”。据说,早期上海电费和电扇的价格昂贵,大多数备有电风扇的家庭也只有到客人来访时才使用电风扇,叫作“人来风”。

之后“人来风”用来喻人,也是“人来疯”的谐音,有了“疯”字,情态自然就好玩了。小孩是容易人来疯的,只要人一多,马上兴奋不已,活蹦乱跳“刹车刹不牢”。人来风不分年龄,很多擅开演唱会的歌星就有人来疯之嫌,比如台湾女歌手张惠妹,站在台上声音、身体亢奋得不得了,是个典型的人来疯。“人来疯”是“面对人群从身体里、血液里升腾起的一股热情”,是可以成全人和事的力量,试想如果希特勒面对成千上万的人紧张得犯结巴说不出话,或者一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就想“喔唷――介多人,头昏来!”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概也打不起来了。

而上海人的“人来疯”也成全了很多疯狂的事情,最常见的是在街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围来一群人看热闹,每一个来看的人都很激动“啥事体?啥事体?”

“啥人闯祸了?”“里耷?里耷?”这些人都因为一个不甚明了的原由心甘情愿挤着看热闹,浪费如金钱宝贵的时间,什么上班、抛股票、约会……统统置于脑后。有一回新闻里报道一条消息,说上百个人在一幢高楼下围观,说是有人在上面要跳楼,但是迟迟有跳,如此性命攸关的事情当然引来人群,后来人越来越多,新闻车来了,消防队也来了――救人要紧啊!但是要跳楼的人呢,找了半天也没看见,问问围观者,回答不一,有说“太远了我看不清”,有说“大概站在楼那边”,有说“要么已经被救下去了”,还有说“会不会已经跳下去了?”搞到后来才知道,根本没有人跳楼,是某个人把大楼外广告牌上的卡通人看成要跳楼了。

人来疯的无理智在于,一件事个别人做没有谁关注,但是参与的人一多,大家就会争先恐后蜂拥而上仿佛热昏了头。如果说围观看热闹这样的人来疯不浪费钱倒也算了,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上海人有时候人来疯起来连钱都可以不顾。比如买车子大家一窝蜂买,买房子大家一窝蜂买,送小囡出国大家一窝蜂送,到阳澄湖吃大闸蟹大家一窝蜂去……人“疯”起来真是一点门槛也没了,比如前一阵一窝蜂吃香辣蟹,算算上海人这么精明,居然肯大把花钱排队等吃臭水沟里捞上来的死蟹!大家人来疯吃死蟹吃了好几个月之后,各家媒体接着登场,一窝蜂狂“打”香辣蟹若干时,然后再有别的风刮起……

上海人的“人来疯”暴露了上海人优越表面下个体的极度优柔,因为不自信,迷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就是“缺少皈依感……好像有无数的声音在呼唤他们,他们陷入了惶惑……”

“我到底是啥人?!我到底哪能办啦?!”借外省同胞们的话来反省一下,就是――有魄力!

曲死

大清时留辫子,对有闲阶级是无所谓的,但对劳作者来说却是件麻烦事。他们劳作时,一边是大多把辫子盘在脑上,这个我们都在电影经常看见:农民忙着干活,辫子被盘了起来,还在头上围块布。一边是地主什么的,头上戴顶瓜皮帽,长长的辫子拖在后面,抽着水烟。所以当时可以从人们辫子的曲直状态,来区分人的身份和等级。

一般来说,乡下人进城,为了和城里人拉近距离,临时把辫子放下来。但久盘的辫子,刚放下来,是不会很直顺的,曲曲弯弯地吊在脑后,反显得轧眼。这和穿皱七皱八的衣服是一样的道理,否则熨斗就没生意了。

他们到城里来,有些城里的游戏规则不怎么懂。所到之处,闹了不少笑话。上海人就形象地给了他们一个“曲仙”的雅称。因沪语“仙(xi)”和“死(xi)”是同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曲死”或“屈死”。

上一篇:上海空姐的无俚头歌 下一篇:狗年狗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