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任海阔羽翼丰成鸟自飞

时间:2022-08-07 07:51:0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即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叶圣陶指出:“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我把这一思想理解并运用到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三步法: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学习观”,在情趣中促进学生乐学语文;充分强调让学生感悟、体验与合作,在讨论中促进学生活学语文;坚持知行统一,在历练中促进学生会学语文。三步法遵循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能力”的原则和学生自主发展这一理念,达到“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的目的。

一、树立正确的“幸福学习观”,在兴趣中促进学生乐学语文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以前便先去把铁烧热……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激发兴趣引起需求,诱使成功,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进一步启发的基础,是把学生学习引向深入的起点。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幸福学习观”,不能过分强调学习的艰苦或者愉快。过分强调愉快,会减低学习的刻苦程度;过分强调艰苦,会减弱学习的信心,而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其次,教师应将内部激发和外部激发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领悟,有所收益,产生满足感、成功感;另一方面,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机会,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讲故事等教学方法,发挥导向作用,在专题中通过查访手记、小评论、演讲、讲故事、办手抄报等形式举行“四季感悟”“亲情传递”等活动,在活动中多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以及动手写作和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在初一时就开始让学生每天写一细节描写,训练学生用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细腻的心思感悟生活,用理性的视角梳理生活。

一旦对学习有了一种主动而为之的热情,那么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地去接触文本。“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学生“劳力与心力并进,手与脑并用”(徐特立语),以求了解课文、养成读书习惯、训练读书能力的好方法。当然预习必须有指导,“要具体地给学生提示,学生就不至于茫然无从下手”。叶圣陶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即‘动脑筋’的意思),因为他们将来必须自己动天君。”如在教八年级上册“长征之歌”单元时,问学生:“你们觉得长征和我们平时每天的跑步、吃饭等生活内容有什么不同?”一个问题引导了学生去关注整个单元的课文,当学生从文本内容中了解了长征的大致情况后,我又抛给了他们一个问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课外,让学生从一个理性层面上来关注历史渊源。第三步,问:“那么长征的目的何在?”学生立马关注到了红军精神,从而以文本进入学生的思想层面。如此一来,再去关注每篇课文,重点从语言的角度来学习语文就事半功倍了。

二、强调让学生感悟、体验与合作,在讨论中促进学生活学语文

教学九年来,我一直尝试着在充分尊重学生感悟、体验和理解的前提下,努力实践叶老“在学生是报告讨论”“在教师是指导订正”的课堂模式,谨记“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理念。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了思维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在“思”,“思”以“学”为前提。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提出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同学们觉得文中有几个骗子?”之后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学生说骗子肯定是骗子,大臣、随员也是骗子,百姓是骗子,皇帝也是骗子,理由还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学生归纳出几点:封建统治者太虚伪愚蠢了,生活中应以诚相待,还积极地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反省。

2.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讲授诗歌、散文、小说等课文,有时我会把它们放在一起,通过学生朗诵、老师倾听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其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主题。这样要比我陶醉地“讲书”效果要好得多。这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上《社戏》时,首先倾听学生心声来确立重点,提问:“文章美在哪儿?”然后激发学生兴趣走进文本,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文章景美、情也美的特点。那么景美、情美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呢?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美的标准在哪儿。讨论后,学生知道故事美在情节的生动、曲折,文章美在看戏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提问为什么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呢?同学们七嘴八舌阐述观点,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说、敢说,在一种肯说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的火花也在不断激发。

3.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实际上是对古人这一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审问之”而“明辨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繁星》时,我在介绍文体时说到本文是游记,此语一出,就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这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叙述,也就第三次像游记。”当时我在内心暗暗叫好,学生能在老师的介绍中思考、慎思,并提出自己的内心疑问,这很不错。于是我顺势提问:“为什么一开始要放两段不是游记的内容呢?有什么作用呢?”小组内学生都在各抒己见,经过探讨,最后总结原来前两次是为表达“我”“爱星天”的情感打下基础,起烘托作用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为接下来教学过程的延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学习心理学的观点看,学习行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知识和能力都是心理的变化和积淀。所以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感悟、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讨论模式,才能促进学生提高能力,做到活学语文。

三、坚持知行统一,在历练中促进学生会学语文

要真正会学语文,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必须谨遵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即知即行,知行结合”原则,他说:“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他尤其认为,凡是技能技巧的事是离不开训练的。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淡化“训练”是不可取的,问题在于怎样训练。

就阅读的历练而言,学生经过课堂的深入讨论和精读指导,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之后就要进行吟诵、阅读书籍和参读相关文章的历练了。“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认为,应在历练中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这样,“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到多大啊”。在执教《春》时,我结合课文《背影》以及另一散文名篇《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尝试,从三个环节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感受文章浓郁的诗情画意,领悟其中耐人寻味的理趣,试图让学生从读懂一篇课文走向读懂一类课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通过赏析例文中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学习和仿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要求同学每日写一条细节描写,可长可短。我发现平时语文写作突出的同学一写就能写成一篇小短文,而平时写作稍薄弱的学生在近一个学期的历练后,也能细心地对待周遭事物,并慢慢学会用一颗细腻的心去书写观察后的所见所感了。当我在上《〈长征〉节选》一课时关注到了两处景物描写:“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让学生体会文章叙述的间歇插入这两处景物描写的妙处。几天后学生在作文中,描写操场上孩子们体育锻炼时,插入了“骄阳似火,日光从树叶的间隙中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摇曳着的树木带来阵阵清凉之意”一句来烘托此时同学们的那份带劲儿和运动给他们带来的。

立足课堂,推崇“今日语文教学为了明日学生职业生涯”的服务意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生命的顿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乐于阅读在社会生活中活用并会用语文的各方面技能,应该成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潜心研究的一个方面。

上一篇:文本细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简约语文 本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