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中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时间:2022-08-07 07:25:36

例谈课堂中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问题去思考和探究。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课堂上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其实都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教师对问题本身的一种思考,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检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现象:同一个教学内容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能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共鸣,使学生即时领会其意图,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而有些教师却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满堂灌”,问得学生哑口无言,心情沉重。教室里要么热热闹闹,反之安安静静;则可判断是问题的质量不高,提出的问题或者太简单,或者太难,切不中问题的要害,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低。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的问题,以最大效能使师生相互作用起来,促进思维、引发疑问、巩固所学、检查学习、应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呢?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一、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有效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问题情境,教师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精心组织问题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自觉主动进入探究活动之中。

如学习“相似图形”时,教师先展示同一底片的两张大小相片,让学生观看,再引入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与你的周围有类似相似图案的例子吗?”学习“二次函数”时,教师在授课前投影球员投篮、拱桥、喷水池等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画面,并以此情境引入提问:“上述图片中有什么相同形状?”学习“垂直于心弦的直径”时,教师提出以“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来导入;学习“一元二方程”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怎样?”这就是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在创设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效果非常明显。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有效问题

在解决课本例题、习题的过程中或之后,教师可作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的模式。常用的方法有:改变条件,引申结论,或改编成具有探索性、开发性的问题等。

例:如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桥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面下降1米,水面宽度增加多少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P25探究3)教师可以结合题型提出以下几方面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1.(1)从题目自身条件,你能联想到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2)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如图1)______,即可求出这条抛物线表示的函数关系式。

2.你有几种建系的方法?(如图2)

3.在例题的基础上,当水面在L时,拱桥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有一艘顶部宽3米,高出水面1.5米的小船,问:这艘小船能顺利通过这座桥吗?若不能通过,水面至少下降多少米后才能通过?

通过这样对问题变换提问后,课堂就变得不再枯燥,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例题演练,而是带着一个问题的活动探讨过程,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更有情感的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在追问过程中提出有效问题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如何发现的?它在数学及其他学科和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解题过程如何探索?错误的解法是如何产生的等进行追问设计。

如: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定理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垂径定理除课本上的三个推论还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推论1若去掉括号里的“不是直径”命题是否成立?

(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说明了对于圆和一条直线来说,只要具备五个条件中的几个条件,那么也就具备了其他的几个?

(4)垂径定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学生讨论举例)

四、在“转化”数学思想中提出有效问题

“转化”方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常见的有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代数式问题,把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通过添加辅助线将一个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等等。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使“转化”运用来得自然,提出问题使其更符合学生思维的实际,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其实这个问题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有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东县平山飞鹅中学)

上一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组建设的尝试 下一篇:在体验中构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