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经济定位及就业政策导向

时间:2022-08-07 05:35:48

河北省的经济定位及就业政策导向

摘要: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加之河北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河北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突出。基于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经济定位,应建立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基础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54―04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呈现快速、稳步发展的态势,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上半年,京津冀经济圈GDP,总值为13 915.7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国总量的9.5%。从投资情况看,京津冀完成投资5 963.1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3%,同比增长29.6%,比全国同期增速高2.1个百分点;从消费情况看,京津冀完成消费4 847.2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9.2%,同比增长20.3%,比全国同期增速低1.2个百分点;从出口情况看,京津冀完成出口567.5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同比增长22.4%,比全国同期增速高0.6个百分点。从此可以看出,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内另两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京津冀经济圈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一、京津冀经济圈中河北省的定位

2006年,在国务院先后批复的北京和天津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未来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定位作出了明确划分,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而在天津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天津被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有鉴于此,在贯彻执行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加上对京、津、冀比较优势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定位应是:着重于制造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升级发展,同时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加快发展新兴的物流产业,此外,要在引进北京、天津既有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高科技现代化的产业基地。河北省定位的关键是要坚持“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原则,要与北京、天津形成“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强我联,你高新我基础、你发展我配套”的发展格局,在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互补型经济体系中发挥一己之长,同时依托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明确了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定位之后,确定今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结合河北省自身情况分析后,我们认为,今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在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对第二产业中传统重工业、制造业的改造,着力打造一个新型的制造业基地。(2)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以加强港口建设为龙头,利用港口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构建外向型大物流体系,带动全省经济的开放式发展。(3)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热点,利用自身优势,以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河北省成为新型的高科技产业基地。要实现如上工作目标,我们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本文针对河北省人力资源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河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分析

在以人力资源为重要动力资源的当代社会中,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布局结构决定着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河北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分布比例为1:3.40:2.27,与期望比例1:6:10相去甚远。第一产业中,科技人才缺乏;第二产业中,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不足;第三产业中,新兴社会服务、科技进步的人力资源更是匮乏,急需大力培养与利用。

(二)河北省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分析

从表1看出,2006年河北省城镇从业人员909.19万人中有55.12%在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单位,有33.26%从事个体劳动,其他占11.36%。从这些数据来看,河北城镇居民的就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重逐年降低,而且预计河北省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重会继续降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重会继续提升。

(三)河北省人口受教育情况分析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河北省人口在受高等教育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

(四)河北省人力资源的能级结构分析

合理能级结构的高、中、初级的比例为1:6:14,而河北省的人才资源能级结构比例为1:5:9。从表面看,这一比例已达到甚至超过标准结构的要求。但是,这些数字并没有反映出河北省人才资源实质能级存量。高级职称并不等于高层次的能量等级,河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中、初级人才不足,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五)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0-2005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竞争力四级指标在全国综合排名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0年排第24位,2001-2003年持续上升,2003年排位最前为第8位,之后有所下降,2004年排第11位,2005年下滑为第13位。河北省人力资源利用率(就业人数占15岁~64岁人口比例)处于劣势,从2000年的第15位持续下滑到2004年的第20位,2005年继续维持在第20位。由此,河北省人力资源竞争力在全国综合排位处于中势,人力资源利用率处于劣势。

三、河北省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压力大,任务艰巨

河北省人口众多,2006年河北省总人口为6 898万人,河北省的人口增长率为6.23%,同时,还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普通劳动力因知识文化水平较低而导致的失业及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以及每年都在增加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等各种压力。加上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犹如雪上加霜,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缺乏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京津冀经济圈中,河北省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河北省的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普通劳动力多,而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高科技人员较少。相对于京津来说,河北省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又比较低,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低素质的劳动力水平限制了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中的前进步伐。

(三)有关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和法规需要进一

步健全

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科学的指导和高度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搞好就业再就业的认识不足,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的办法不多,成效不够明显,在建立发展与就业协调增长机制上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导致一些地区解决就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四)劳动力就业市场发育迟缓,存在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劳动力发展市场。但是,相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前景,对于京津地区来说,河北省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还存在着很多体制性的障碍,诸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不合理的体制限制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河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发育和健全。

四、基于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定位,河北省应采取相应的就业对策

河北省的就业工作应该按照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结合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经济定位,调整河北省产业结构,同时根据河北省人力资源现状,逐步推进河北省的就业工作。

(一)大力提高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河北省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各类学校学生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如果与东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的教育又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河北省的教育工作应主要着力于:(1)积极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建设,不但要增加本省重点院校的数量,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更加贴近市场,适应市场需要,适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尽量减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2)要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加大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合格、充足的高级技工。

(二)建立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培养基础人才的机制

一方面,河北要搭建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平台,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流动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同时,河北省还要积极做好与北京天津的协调工作,建立一种机制使北京和天津能够积极配合河北的人才引进战略,适当地放开对人才流动的控制,能够使人才有序自由地流动。另一方面,河北省还应注重基础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

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而且也是劳动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省劳动部门要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早日适应经济发展对于工作素质的要求,同时要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与就业相关的配套措施,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不断拓宽社区就业渠道,逐步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加大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的力度。

(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根据在京津冀经济圈中河北省的定位,在农业发展上,河北省应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进一步扩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总量,大力培养和选拔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第二,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优先满足农业战线的需要。第三,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支农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农村实行人才智力援助。

(五)搞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

近几年,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问题。政府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职业素质,保障失地农民在就业上不受歧视。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失地农民创业和自谋职业,比如,给予小额贷款,或者是在税收上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税等等。

(六)建立就业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

对于就业问题,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和措施的同时,要建立就业的评估、检测和预警机制。通过一定的数据指标,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分析全省的就业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首先,建立就业登记机构,对社区内的就业的数量、类型、期限、性质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就业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其次,河北省应该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努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创建各种就业的新形式,开拓知识型、科技型的现代化就业渠道。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建立网上人才数据库和部门、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数据库,以更有效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

上一篇:有限合伙在产业投资基金中的适用 下一篇: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