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谷氨酰胺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时间:2022-08-07 05:32:31

[摘要] 目的 评估L-谷氨酰胺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3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例,予L-谷氨酰胺3.0g联合地塞米松5mg;对照组16例,予地塞米松10mg;两组分别加入0.9%NaCl溶液100mL混合摇匀,均加温至35~37℃,睡前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出现肛周不适,对照组有4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L-谷氨酰胺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L-谷氨酰胺;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4-61-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由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给社会和个人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众多消化科医生的重视,目前治疗上常用三类药物: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常为口服、静脉和保留灌肠。保留灌肠系局部用药,其优点在于可将药物直接投放到肠道的炎症部位上,减少了全身不良反应,并提高疗效,故目前保留灌肠治疗UC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应用L-谷氨酰胺(新麦林)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UC14例,与单用地塞米松灌肠相比较,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0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30例,年龄18~65岁,均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均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UC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活动期轻、中度远端UC患者30例,并排除以下情况:重度患者,爆发型患者,年龄18岁以下、65岁以上,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过敏体质者,合并心脑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疾患或者精神病患者,有结肠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癌、直肠癌等并发症者,未按规定完成疗程,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所有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0例患者中直肠炎9例,直肠乙状结肠炎17例,左半结肠炎3例,全结肠炎1例;轻度12例,中度1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男12例,女2例;平均年龄(38±13)岁。对照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2±7)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给予L-谷氨酰胺(新麦林)3.0g加地塞米松5mg加入0.9%NaCl溶液100mL中混合摇匀,加热至35~37℃,睡前保留灌肠(侧卧位,一般从插入15~20cm为宜,灌注药物后应取胸膝位或垫高臀部,并左右缓慢翻身,药物一般保留6h以上),每晚1次,疗程两周。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0mg加入0.9%NaCl溶液100mL中混合摇匀,加热至35~37℃,睡前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同治疗组),每晚1次,疗程两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病变及部分假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肠镜复查时间为治疗后2~3周。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为肛周不适;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分别为肛周不适2例,兴奋、失眠1例,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缓解;双下肢水肿1例,经低盐饮食和适当利尿后好转。两组均无满月脸、皮疹、粉刺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全结肠炎为主,并可呈对称性、环状非间断性地向近端结肠蔓延,组织活检病理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多数病例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亦可见隐窝脓肿、炎肉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由于病变主要侵犯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糖皮质激素治疗UC已有5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治疗UC的主要方法。其机制主要为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其它致炎因子,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吞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进入炎性区,最终使临床症状缓解[3]。临床上通常用糖皮质激素保留灌肠治疗UC,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便于肠黏膜吸收利用,改善局部肠黏膜的微循环,起到调节肠道功能或改变某些病理变化的作用。但由于激素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大,停药后复发率高,故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常有所顾虑。我们采用L-谷氨酰胺(新麦林)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UC,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新麦林是一种新型抗溃疡剂,主要有效成分L-谷氨酰胺为自绿叶蔬菜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可增加葡萄糖氨基己糖和粘蛋白的生物合成和促进溃疡组织再生、修复和形成保护因子[4],还可以增加胃黏膜细胞DNA的合成、降低肠道通透性和细菌移位,故对慢性胃炎、胃肠道溃疡是十分有益的。体外实验也表明,谷氨酰胺对胃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其原因为谷氨酰胺对胃肠黏膜上皮成分己糖胺及葡萄糖胺酰化合成有促进作用。在幽门结扎的大鼠实验中,给予口服谷氨酰胺,可见谷氨酰胺能抑制由阿司匹林、消炎痛所造成的溃疡。宋彬彬[5]等用新麦林联合甲硝唑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结果显示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亦无异常变化。本研究将L-谷氨酰胺(新麦林)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UC,既充分发挥了两药的优势,起到协同作用,同时由于减少了地塞米松的用量,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应用L-谷氨酰胺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是治疗UC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 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 刘旭丹,张乐幸,徐惠萍. 溃疡性结肠炎81例临床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262.

[3] 杨小军,侯晓华.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11.

[4] 陈新谦,金有豫. 新编药理学[M]. 第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7.

[5] 宋彬彬,苏连明,王久英,等. 新麦林联合甲硝唑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临床观察[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3):49-50.

(收稿日期:2009-10-20)

上一篇:不缝合腹膜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