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析

时间:2022-08-07 05:28:58

内蒙古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内蒙古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对能源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并已初步显示出市场竞争优势。煤电化运一体化发展,是落实国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战略思想的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具有倍增的经济效益、明显的环保效益、互补的结构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七7个方面:

一、有利于降低能源运输压力和运输代价

我国受资源禀赋和供需结构影响,长期以来不能突破煤炭长距离、大跨度调运格局,直接导致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始终难以缓解,煤荒、电荒周期性频发。运力紧张,也直接导致内蒙古30%以上的煤炭产能得不到实现以及煤价的居高不下。今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内蒙古承诺每天保电煤外运100万吨,但由于铁路运力有限,平均每天只能外运电煤50万吨。如果按照煤电一体化模式,在煤炭富集地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凭借坑口或路口优势建设大型火电群,就地实现煤电转换,变输煤为输电,变“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为“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不仅能够释放大量运能,有效缓解电煤供应紧张的困局,而且还能减少煤炭运输环节上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运输损耗。2007年,内蒙古外运煤炭2亿吨,仅按大秦铁路653公里的路段和0.12元/吨公里的运价计算,每吨煤的运价就为78.36元,运2亿吨煤就要付出156.72亿元的运输成本。另外,在铁路、公路等运输过程中,煤损耗约为0.8%-1%,按照每吨煤只运输一次计算,2007年全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约损失了1700万吨。而“北电南送”1亿千瓦,每年会减少东部地区煤炭消耗和铁路运输量2.5亿吨,由此少排二氧化硫326万吨、氮氧化物73万吨、二氧化碳1.4亿吨。

二、有利于优化国家能源布局和能源结构

电煤紧张的问题在年初冰雪灾害前期就已显现,但冰雪灾害掩盖了电煤紧张问题的实质,即全国范围内不够优化的电力能源布局结构。我国采取的是电力就地平衡政策,解决电力供应的大原则是以省为单位就地平衡,通过建立不同地域标杆电价的办法就地发展火电。从电力供需看,我国相对发达的沿海和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2/3以上的电力需求,而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相对不发达的西北部几个省区,其中晋陕蒙宁占煤炭资源量的67%,电力负荷均远离煤炭基地。从电煤供需看,我国火电占电力总装机75%以上、占电厂总数87%,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用于发电,日均耗煤约220万吨,东中部20多个省市的火电均要靠外煤发电。这样的调控思路,增加了缺煤省区发电企业的成本,固化了不合理的能源布局结构,终将加剧煤电能源之间的危机,影响国家能源供应的大局。在煤炭资源富集区集中建设煤电化一体化的能源基地,由这些地区为其它省区提供二次能源及化工产品,同时控制缺煤地区火电及煤转化项目,既能合理分配省域之间产业分工,又能优化我国资源配置和能源布局,还可以用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从而改善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煤荒、电荒影响下,年初我国规模以上电力企业4773家中有1990家企业亏损,亏损面高达41%,累计亏损额高达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8%。煤荒不是没有煤,而是因煤价太高企业买不起煤;电荒也不是发不出电,而是因为企业成本加大不敢发电。据电监会统计,全国电煤的平均价格(车板价,不含运输费用)2002年为167元/吨,2003年为253元/吨,2005年为270元,吨,2006年为281元/吨,2007年上升到304元/吨,2008年上半年为56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84%。2008年7月末,具有标杆意义的秦皇岛煤价已经突破了1000元/吨关口,高煤价已使发电企业难以承受。然而也不尽然,2008年上半年央属电力企业的下属公司中约有10%不亏损,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煤电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虽然市场煤价一路飙升,但发电企业依靠自供煤、坑口煤,价格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内蒙古,2008年上半年煤电一体化企业的发电成本平均在0.14-0.20元/千瓦时之间,比华北地区低0.083-0.143元,比全国0.35-0.45元/千瓦时的平均发电成本低一半以上。具有坑口特点的内蒙古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煤炭进厂价格为56.18元/吨(含税),发电成本仅为0.1481元/千瓦时,企业实现利润47,344万元。具有路口特点的内蒙古大唐托电公司上半年进厂原煤合同均价171.42元/吨(不含税),发电成本为0.20元/千瓦时,企业实现利润62,331万元。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为这些企业获得成本优势,化解市扬风险,提高结构竞争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价值和产业升级

2007年山西省5大煤炭集团业绩显示,晋城煤业集团原煤产量最少,却以330.05亿元的销售额排第3位,以18.43亿元的利润额名列利润榜之首。其利润中,煤炭主业只贡献了31.2%,不足6亿元;煤转化等产业贡献了68.8%,其中煤化工产业实现利润11.5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62.82%。这说明,煤炭产量已经不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唯一筹码,随着石油紧张和科技发展,煤炭资源必将向多元化利用方向进一步发展。从目前看,煤炭产业可以向6个方向延伸。一是煤炭采选洗配售;二是煤电;三是以煤焦化、汽化、液化为主的煤化工,也可以制成化学中间体再转制精细化工产品;四是褐煤提质改性;五是从煤炭、煤矸石、粉煤灰以及电厂脱硫、脱硝物中提取氧化铝、硅、锗、硫、硝和生产建材、腐殖酸、尿素等产品;六是煤层气抽采、提纯、压缩、加气和供气。

五、有利于提高低热值煤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内蒙古原煤热值平均在5000大卡以下,特别是蒙东地区的褐煤含有35%的水分、25%的灰份,热值只有2000-3700大卡之间。这种低热值的煤,不但售价低,而且经济运输半径也短。只有300公里左右。当煤炭开采成本加运输成本超过到岸售价时,企业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然而,这种劣势更能激发地方和企业两个方面走煤炭转化道路的积极性,形成向煤电化运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劣势转化为优势。从产业链上讲,对劣质煤,通过构建“劣质煤-自备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劣质煤-坑口电厂”、“劣质煤-煤化工”开放式产业链,可以变排弃为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变输电为有色金属冶炼供电和为煤矿电采供电;对中高热值煤,通过构建“煤-路口(港口)电厂”、“煤-煤化工”开放式产业链,进一步提质或转化,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对高热值煤及提质煤,可以外运远销,保证其合理的销售价格。通过分层次

利用,企业仍可将资源吃干榨尽,并且挖掘出很大的效益。

六、有利于区域合理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科学的区域分工合作,即在煤炭富集的省区优先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而南方缺煤省区应少上和不上火电和煤化工项目。这对地区之间,对国家整体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发展都是有利的。其一是对产煤地区来说,通过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可以提升能源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走出过去单一卖资源的困境,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其二是对缺煤的省区,由买煤变为买电更为科学合理。在煤炭价格上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从远距离购煤办电厂和煤化工,既不经济也无保障。通过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目前技术已过关,要比远距离运煤经济合算。同时还可以避免把污染带到这些地区。其三是可以缓解全国运输紧张的压力。从去冬今春煤电油运一直紧张,国务院专门成立办公室来统一协调,这只是缓解燃眉之急,不是治本之策。就单从运输来讲,由于运力有限,保证了煤和油等能源运输,其它物资运输就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也要受到影响,应重新从产业布局上审视煤电油供应紧张的矛盾和问题,以便找到治本之策。这就是在煤炭富集地区,优先发展煤电化运一体化产业,变输煤为输电、输油、输气。这是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向。

七、有利于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近零排放

不论是煤炭开采,还是煤炭转化,都会伴生或生成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过技术进步都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并成为相关产业的能源和原材料。我国矿区煤矸石每年的排放量约为1.5~2亿吨,主要利用途径是发电、生产水泥和烧砖,但利用总量较少。粉煤灰被大量应用于筑路、生产水泥和优质混凝土、制砖及其它建材,还可从中提炼氧化铝粉。煤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可发电,各种废水也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循环利用。目前,许多企业对各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是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来源分散,生产达不到规模,企业没有效益。如果建设煤电化运相关产业一体化的能源基地,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在这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对一体化发展的企业而言,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可以把“三废”集中起来,建设相应的回收利用生产线,达到规模化集中利用的水平。如此,企业既有效地处理了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污染近零排放,而且还能享受国家在循环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对内蒙古而言,虽然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虽然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可能有一定增加,但通过有效处理加之内蒙古环境容量大的优势,足以换来全国污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对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非常有利。

总之,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培育和打造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在煤资源富集地发展煤电、煤电铝、煤电铝路(港口)、煤基化工等一体化项目,是我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意义深远。

(作者单位:1、内蒙古政府调研室:2、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内蒙古能源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关于内蒙古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