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放松技术

时间:2022-08-07 05:17:24

短跑放松技术

【摘 要】对于短跑放松技术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技术与人体的运动学规律相配合,力求寻找最简单有效的放松技术,让运动员在短跑无氧运动后能够达到强有力的放松,保护肌肉、肌腱、骨骼等协调部门不受伤害或者说把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短跑技术;生物力学;放松技术;缓冲;摆动支撑

一、放松技术的概念

短跑是在人体大量缺氧状况下持续高速度跑的极限强度运动。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量、肌纤维收缩前的初长度等参数。高速跑中的放松技能就是摆动技术和摆动力量的发挥与利用,它是短跑技术的核心,是高水平短跑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

放松技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指某种单纯的技术动作,而是多种因素在短跑运动中综合作用,是多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的一个体系。根据力学的原理,可以把人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量的大小作为衡量紧张与放松的标准。放松技术所体现的是运动员所具有的能力。运动员只有达到相当的能力,才能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美国的学者朱·维苏茨金对50名较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其研究结果也有力地说明了短跑技术中肌肉放松能力对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作用。

二、肌肉放松的生物力学分析

人的肌肉力量虽然经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肌力对某一轴的肌力矩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当肌力矩一定时,减小肢体的转动惯量,可以增加转动的角速度。在短跑运动中,从腿后蹬结束脚离地开始的屈膝前摆,是以髋关节为轴的摆动。在屈膝时,充分放松伸展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就更有利于股后群肌做向心收缩工作,使小腿靠近大腿折叠,缩短了向前摆腿的距离,使整个下肢绕髋关节轴的转动惯量减小,从而提高下肢前摆的角速度,增加步频。步长是在左右脚着地点之间在运动方向上的距离,它由着地距离、腾空距离及后蹬跟离三部分组成。从跑的技术原理分析,较小的着地距离可增大着地角,使缓冲阶段时间较长,缓冲动作充分,减小着地后的阻力及阻力冲量,有利于跑速的发挥。在大腿摆动阶段的屈膝前摆完成后大腿下压,先伸髋关节,再伸膝关节。要使腿积极下压,就要充分放松屈髋肌群的骼腰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等,使伸髋的臀大肌等快速收缩完成向心工作。同时膝关节也要强调肌肉放松,股四头肌轻微收缩。这样能使脚落地点靠近身体重心垂线,减小着地距离,增大着地角。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由于脚着地所产生的制动力,加快跑速。

三、放松技术的作用

第一,肌肉放松能提高速度耐力

短跑是极限强度运动,运动员除具有良好的速度和保持高速度的能力外,还必须使短跑动作协调放松。在短跑中,当主动肌和对抗肌的活动协调一致时,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去克服外周阻力,同时,也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内阻力,推迟疲劳的出现。

第二,放松技术能增大肌肉收缩的力

短跑放松能力强的运动员,肌纤维参加活动的百分比可达90%,而放松能力弱的人只有6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由此可见在收缩力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肌肉放松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肌肉越是放松,肌肉就越容易被拉长,肌肉的初长度越大,则肌肉的收缩力量就越大。反之,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肌肉就难以拉长,肌肉的初长度越短,则肌肉的收缩力量就小,所以肌肉的协调放松能提高肌肉的收缩功率。

第三,放松技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如果运动员在短跑比赛中,追求高步频提高速度,而不积极发展动作幅度,许多附加神经冲动以高频率传导到中枢,会引起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这样经过短暂时间后,频率下降,越跑越累,全程跑的后程速度难以提高。正因如此,放松跑技术有利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灵活性提高,使全程速度得以发挥。

第四,放松技术可提高耐受乳酸和消除乳酸的能力、提高三磷酸腺昔的合成能力

在短跑中肌肉快速收缩需要的能量是三磷酸腺昔的分解所提供的而肌肉中三磷酸腺昔储备是非常有限的,维持的时间仅几秒钟,这样必须在肌肉两次收缩间,即肌肉放松的时间内进行三磷酸腺昔的再合成。因此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中的血流量增加,给肌肉输送大量的氧气,保证三磷酸腺昔的再合成。

四、结语

体育运动本质上与人体生理结构紧密相关,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体育运动的规律是必然的趋势。对短跑技术的科学研究必将进一步促进其发展。而且应该看到,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下,短跑技术也日渐趋于规范化和合理化。短跑技术的规范化主要是指跑的技术动作结构更加符合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使短跑技术表现出效率化和节省化;合理化上表现为:更加重视摆动技术、腾空与支撑时间之比更趋合理等。

参考文献:

[1]屠建利.青少年田径训练中的规范化[J].浙江体育科学,1999,6

[2]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 Blanton PL, Biggs NL.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fetal andhuman tendons[J].J Biomech,1970(3):181–189

[4] Ito M, Kawakami Y, Ichinose Y. Nonisometric behavior of fascicles during isometric contractions of a human muscle[M].J Appl Physiol,1998(85):1230-1235

[5] Scott SH, Loeb G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poneurosis and tendon of the cat soleus muscle during whole-muscle isometric contractions[J].J Morph,1995(224):73-86

上一篇:字正腔圆的辨析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