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正觉心 天地多乐事

时间:2022-08-07 04:29:14

石天基的长寿秘诀

石天基,清代著名养生家,著有《长生秘诀》。该书从养心、、饮食、起居、天地乐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养心六常存: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所以他首先对“养心”提出了六个常存:常存安静心,主要是指少嗜欲。他说:“深山穷谷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常存正觉心,是说要以正胜邪,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觉悟。常存欢喜心,是指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能随意自适。常存良善心,是要作利于人,无损于人的事。要“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常存和悦心,指对人态度和蔼。常存安乐心,是要在苦中求乐,在逆境中觅快意。饮食讲五宜:石天基认为:“吃食之法,大略饭食宜多,肉类杂味宜少;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缓缓地咀嚼),不可粗速,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起居善调摄:起居方面,石天基主张夜卧闭口以“闭养元气”;起床时先拍胸口三五掌,以防感冒。天地多乐事:石天基提出“天地乐事”,是要求人们常怀乐意。所以他提出了八方面的乐事: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如此,随时随地成天都有趣,身心自然健康愉快。

孔子心胸开阔以养性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论语・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华佗的养心之道

有“神医”之称的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养心之道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分析一下华佗的养心之道,可归纳为如下两条:首先是对名利、地位观念的淡薄。《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华佗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养心观。他医道高明、被誉为“神医”。统治阶级为了自身保命的需要,多次请华佗出去做官。当时的当朝宰相陈硅,曾荐举他做“孝廉”,西蜀的太尉黄碗,也劝他做“侍医”,他都拒绝接受。在他看来,过分的名声、地位观念会成为思想之患而影响健康。其次是强调动静相济、劳逸适度。他曾对他的学生吴普和樊珂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意思是指运动能增加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疾病,但不可过度疲劳。他又说:“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用门枢在活动中不蛀不烂的道理说明了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在这个原则下,华佗总结了前人养身和养心的经验,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发明了动静相济的“五禽戏”。这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运动,以虎的勇猛、鹿的快捷、熊的矜持、猿的机灵、鹤的自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心观。由于“五禽戏”能做到心静体松、动静相兼、刚柔并济、气行血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经常练习虎势,能使人强筋健骨,精力旺盛;经常练习鹿势,能增强体力,益肾固腰;经常练习猿势,能头脑灵活,增强记忆;经常练习熊势,能增进消化,促进睡眠;经常练习鹤势,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

白居易“九可却与十不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以能活到古稀之年,与他的“形神兼养”的主张是分不开的。他提倡的祛病健身的“十可却与十不治”,颇有道理。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疾遇苦,稍闲反生幸,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嗜欲淡薄,七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宁适毋强,八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九也。十不治:耽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懊恼,三也;今日忧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躁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巫师祷祝,广引杀戮加重孽缘,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者,荡涤脾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白居易的“十可却与十不治”,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王蔡的长寿秘诀

王蔡,明代著名养生家。著有《修真秘要》一书。该书收载了古养生家许多长寿秘诀,涉及吐纳、导引、起居、药食等各个方面。朝鲜的《医方类聚》、明代的《寿养丛书》等,均收藏了该书的精要部分。现选录数则,以飨读者“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也就是说:人经常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会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常夜翟足卧,饱食终无益。”也就是说:每天晚上洗脚,既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睡时抽筋,还能镇静安眠。对高血压患者,用热水洗脚,还可以降血压。晚上饱食,不易消化,且易引起噩梦,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 “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即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少促人寿。”也就是说:饮食物中的任何一味偏多,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吃盐太多,可以使人夭折短寿。现代科学证明,吃盐多了,会造成血管疾病,尤其使人易患高血压,美国学者发现,每人每天吃盐10克,其高血压发病率约为10%。爱斯基摩人一天仅吃盐4克,没有发现高血压病。日本北部的居民一天每人消耗盐26克,其高血压发病率40%,可见古人“咸少促人寿”,确是经验之谈,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陆游养生之道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他的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报国大志一直难以实现。晚年隐居山阴,生活拮据。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竟享年83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挺结实,有时还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扫尽世间闲忿欲

“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陆游乐观豁达的胸怀:尽管屋上的瓦被狂风掀掉,墙壁被大雨淋湿将要倒塌,家中揭不开锅盖,可是他没有为此而忧郁,仍然吟诗不绝。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他认为,应该是“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毁誉、贫富、讥讽、赞颂,对他来说,都是无足挂齿的事情,对于逆境总是微笑相迎。对国家民族的大事,他思想敏捷、坚强不屈,而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他则“忍字常须为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

户枢流水即吾师

陆游在《书意》一诗中写道:“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故做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意思是说,他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做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有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同曾孙子一道骑着竹马做游戏。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陆游在闲居乡村时,还经常从事一些拾粪、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后来,他虽然年高体衰,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牧鸡豚”,做些养鸡、养猪的活计,总不愿意让自己闲呆着。闲暇时,他养花、钓鱼、打拳、练书法,从而舒筋活血、陶冶性情,调节神经,有益健康。

饭后自做揉腹功

陆游很爱好气功。为了在练功时作到清静无扰,他专门找了一间空屋子,不让任何人打扰他。“默视鼻端白,正气徐自还”,就是眼睛微闭,目对鼻端,徐吐缓吸,引申有序。由于他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虽然到了80多岁,身体还是很硬朗的,甚至出现了“两眦神光夜穿户,一头胎发入晨梳”的健康境地。

陆游还写道:“吐纳余闲即按摩”。吐纳即气功,在做完气功锻炼之后,他往往继之以按摩;其次,他在每次饭后的一小时,坚持做“揉腹功”,以助消化。他在诗中多次提到:“饭后自做揉腹功”、“饭后频摩腹”、“朝脯两摩腹”等等,这足以证明他是经常练习按摩的。

饮食起居有规律

陆游常说,吃饭应该“少饱则止,不必尽器”,在日常饭菜中,力主清淡,多吃蔬菜。日常增减衣服,要“视气候,或一日数变”。假如患了小病,也不能忽视或无所谓,因为“死非一日至,小病为前驱”,“小疾有根底,忽之当日深”。

但是,陆游又说过:“小疾深居不唤医”,他认为头痛脑热等小毛病,不必急着去求医问药,重要的还是坚持散步和适当的运动,加强精神调养,即使服药,也要适可而止。他的理由是“饮食起居应规律”,“揠苦农害稼,过剂药伤人”。

洗脚上床真一快

陆游坚持在临睡之时用热水洗脚。他在82岁那年,对身边的家人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热可却;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在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中,人的脚掌仿佛是一扇“窗口”,五脏六腑都在这里有相应的穴位。足是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三阳经的终止点。民间也有“头寒脚暖,四季平安”的说法,说明脚部保暖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谚语说:“睡前洗脚,胜吃补药”,就是这个道理。陆游常常读书和写作到二更鼓尽,才上床睡觉,临睡前必须泡脚。人的脚心有一个“涌泉”穴,他在洗脚时,不时地用手按摩此穴,直到发热、浑身感到舒适。这样坚持下去,可以养心明目、解除疲劳、促进睡眠。他很喜欢洗脚,对洗脚的好处体会很深,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洗脚诗》:“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鲜烧汤。”

登山打球强身体

陆游也喜欢登山爬高。一次,他去四川青城山时,不顾年事已高,独自登上艰险难攀的泊灌口,使同行者为之惊讶不已。他在峰顶眺望泯江滔滔,大声畅吟道:“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陆游认为,“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在青年时代,他曾投笔从戎,过了一段军旅生活。在从军的日子里,他是一位马球运动的爱好者。品读他那描述比赛精采、气氛热烈的球场诗作,便可领略一二:“军中战罢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还有“打球筑场一千步”、“射棚命中万人看”、“球门对峙双旗红”,这些诗句既是军队开展球赛盛况的反映,又是陆游活跃在军中球场上的生动写照。

家庭和睦益寿康

陆游与家人和睦相处,尽管晚年家境清贫,但由于富有天伦之乐,使他的内心感到非常欣慰。陆游的妻子王氏非常贤慧,对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晚年时,他常与小儿子像师友一样,“篷窗攻读共一灯”,在一起探讨学习,吟诗奕棋,练习书法。在京城为官的大儿子,对陆游也是非常孝顺,儿媳和几个孙儿们对老人经常嘘寒问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陆游说:“家庭和睦益寿康”,就是这个道理。

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在许多诗句中,常常提及食粥对延年益寿的好处。他在《食粥》一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司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干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认为,只要经常食粥就能延年益寿。在《薄粥》一诗中说:“薄粥枝梧未死身,饥肠且免转车轮。”意思是说,靠食粥支持年迈的身躯,而且也能够免受饥饿;他还有“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浆酸”等诗句。他从生活中体会到,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弱,稀粥利于消化,易被人体吸收,于长寿大有裨益。

坚持素食贵节俭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食素,他认为素食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在一首《杂感》的诗中写道:“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在诗中,他对过去流传的“肉食养老人”的说法大不以为然,而是乐意于“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强调修养身心,不能贪食厚味,把清淡的素食当作养生妙法。他把喜爱的菜蔬,经常写进诗里,如白菜、芥菜、芹菜、竹笋、香蕈、韭菜、枸杞叶、菰、茄子、荠菜和豆腐等。陆游还亲自种菜,他常说:“从来节俭是家风”。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位完全的素食主义者,他认为肉食也有一定好处,并不绝对禁止,他提倡“以素为主,兼及荤腥”,现在看来也是合理的养生准则。

上一篇:减轻鼻塞和咳嗽的小秘方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请关注您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