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失败,敢于质疑

时间:2022-08-07 03:06:13

唐 健,安徽省淮南二十八中教师。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思维方式也具有跳跃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敢于质疑。为顺应新形势,我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每讲一节课,在学生预习、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本一些不会不懂的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思路大有裨益。

这几年,我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些质疑,现结合自己没有深入细致的备课所遇到的挫折和教训,谈一点想法。

案例一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有篇文言短文《塞翁失马》。在这篇短文中有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其父曰”,另一句是“其子好骑”。按文意,“其”是指善术者,第一句应译为“他的父亲说”,第二句应译为“他的儿子爱好骑马”。在我译完全文,学生质疑时有同学提出:“老师,这篇文最后写的是‘父子相保’,但是你却讲成三代人了。”当时我就一怔,心想:我这也是按教材上讲的啊,怎么会错呢?以前也没人提出这个问题。今天学生,一质疑倒把我给难住了。我只好对学生说:“你很细心,也善于思考问题,这样很好。这个问题让老师课后查查资料再说。”我又查了一下其它有关材料,才知这“其”字应解释成为“这”,“父”除了“父亲”意义外,还有“老年人”的意思。这样两句话分别译为:“这位老翁说”、“这位老翁的儿子爱好骑马”,这样首尾就符合“父子相保”这一说法了。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备课只依靠教参,不深入钻研教材是不能上好一节课的。过去随便讲讲,不发动学生提问题也能应付过去,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再照本宣科,再想“糊弄”他们肯定会出笑话的。

案例二 在一次评讲试卷时,是鉴赏王维的诗歌《鸟鸣涧》,我就犯了一次因知识面狭窄而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讲到“桂花”一句时,我大谈什么“八月里来桂花香”,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还高兴的唱了一句“八月里来桂花香”。当时就有学生质疑说:“老师,这首诗的后几句写的不都是春景春光吗?你说八月里来桂花香不就讲成秋天了吗?”我当时头脑就懵了一下!是啊,春天哪来的桂花呢?因为缺少植物学和花卉方面的知识,我只好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应该是老师讲错了。让我下课去请教一下生物老师,并查查资料看看。”课后查《辞海》,那里写到:“桂花即木樨。”再查“木樨”条,那里写到:“木樨也称桂花,……常见的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既然说有“四季桂”,那么春、夏、秋、冬应该都有桂花。后来又请教了生物老师,证实确有“春桂”这一说法。

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二天早自习我认真订正了昨天课堂上的错误,并表扬了那位动脑筋提出质疑的同学。其余同学也深受鼓舞,质疑提问的情绪非常高。这对老师每讲一课之前认真备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我也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在钻研教材上我就更加的细心了,“苦心人,天不负”,我也尝到了由此带来的甜头。

案例三 在讲授《钱塘湖春行》这一课,拓展延伸我和学生一起读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文中第六节这样写道:“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自取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直是一定的。”我认真琢磨了“嫉妒”一词的含义,准备解疑。果不其然,一位同学在质疑时问道:第六节,“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嫉妒“一词是指什么说的?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要求解答。

同学甲:许仙娶了白娘子,法海也想娶她,所以她嫉妒许仙。

同学乙反驳:不对,和尚怎么能娶老婆呢?其实我认为法海倒不是招是搬非,而是由于他的职责所在,是他的职业道德决定的。

同学丙:我认为法海是专管妖怪的。许仙脸上有妖气,他应该管,如果不管这件事就显现不出自己的本领来,他嫉妒的是妖怪的本领,不是为了娶白娘子。

……

在这样热烈的质疑讨论气氛中,其实同学丙的回答已经接近了题意。我除了肯定她的回答以外,又做了这样的补充:作者写这篇文章主题是反封建,所以法海嫉妒的是别人的婚姻自由和别人的幸福生活,所以他要竭力破坏人家的幸福家庭。

对于这样分歧比较大的疑难问题,老师如果不是事先钻研吃透教材,在众说纷纭的几个答案中就不能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这样老师就会被动,驾驭不了课堂,也达不到质疑解惑的目的。而在放手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老师只有不怕失败,不怕尴尬,才能完成教学相长的目标。

上一篇:通感的泛时性特征 下一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