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华:52岁再书神奇

时间:2022-08-07 02:48:01

柳大华仍然像个男人那样直挺挺地站在比赛大厅中央,此时汗水已经溢透了他的衣背,虽然脸上多了些许疲惫,但却依旧刚毅、从容,手中的笔还在片刻不停地飞舞着,或在棋盘上,或在笔记本上,或干脆就在棋迷的衣服上,签着自己的名字。

柳大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很早以前,我就听说了成都商报文化传播公司要举办柳大华1:108车轮战的活动,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柳老师一定会婉拒的,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到几个理由,比如年事已高,比如路途遥远,比如最近比赛很多……可是我想错了,在对方强大的攻势下,柳老师最终还是“盛情难却”了。

作为同行,我很佩服商报记者的公关能力,更佩服他们对柳老师性格特点的了如指掌。从某种角度上讲,一个人的性格总要对他的言谈行事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那句“青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老话了。看看下面商报记者所列的几项公关理由,我们或许会从中发现问题的答案。

成都的象棋氛围很好,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涌现出特级大师,因而能一睹特大的风采,对于推广象棋在本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或许这仅仅是略带官腔的套话,但对于每一位象棋工作者来说,自然都渴望着最大限度地将象棋事业发扬光大。更何况柳老师,作为特级大师,已经为此奋斗了大半生,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记忆中,柳老师下车轮战的场次起码也有几十次,少则一对十几,多则一对几十。有一次我问他:“你这样做,就不觉得累吗?”他笑着说:“累当然是累,但你要知道象棋的群众基础之所以有现在这么深厚,最主要的是历史原因,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一味地吃老本,迟早有一天,要根基不稳的。现在我做的这些就是想多多和棋迷交往,而车轮战的受益人数最多,效果自然最好了。”

当年柳老师的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极深,再联想到眼前的1∶108,我简直无法用确凿的语言来形容此时的心情。芸芸众生,棋力和毅力能有其一达到柳大华的境界,已属不易,而二者具备就非常人所及了。

柳大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特级大师赵国荣曾在去年创下1:101车轮战吉尼斯纪录,柳老师,您一定也想挑战自身的极限,因为这很符合您的性格特点。

的确,挑战极限、追求完美是柳大华的人生准则。相信所有的棋迷一定会记得1995年他在中国棋院创下的1∶19蒙目棋记录,而在此前有这样一张进度表很能说明问题:1963年一明一暗同时下两盘棋;1966年3盘蒙目棋;1972年7盘;1980年10盘;1985年12盘;1988年15盘;1992年16盘;1993年17盘;1994年18盘。

之所以罗列出这些统计资料,并非是要炫耀笔者的记忆力,只是想说明记录的创造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量化积累结果。其实1∶108并不代表棋手的极限,相信许多棋手也能做到,但他们似乎都缺乏一种创造记录、挑战自我的勇气。按柳大华的话说,现在好多棋手都不愿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吃不了那份辛苦,而他之所以在有生之年做了,主要是想给予后人一种激励。

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年光阴转瞬即过,现已年过五旬的柳大华也渐感体力不支,对亲手再打破自己创下的记录很难有胃口了,或许1∶108将是他的封刀之作。

柳大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和108人下车轮战是很费体力的。

柳大华:是的,为了备战这次比赛,我提前三天就到了成都,没事的时候,散散步、爬爬山,注意养精蓄锐,而且还翻阅了去年你们杂志刊登的有关赵国荣车轮战的文章。另外,主办者也考虑到我的年龄,并没有把赛场安排在室外,因而我的身体还算吃得消。

――你感觉成都的象棋氛围如何。

柳大华:成都是有名的棋城,参赛选手的总体水平相当不错,我输9盘和30盘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报名者也非常踊跃,原打算是102人,后来由于报名者太多,主办者再次找到我,希望增加6个名额,我很受感动,就同意了。

――在获胜者中,哪位棋手给你的印象最深?

柳大华:52号选手杨建,每圈我在他面前停留的时间都最长,但最终还是让他赢了,他的水平非常突出,这盘棋到现在我还能背下来,错在哪里我也想透了。

――整个比赛过程进行得顺利吧。

柳大华:是的,成都商报文化传播公司是专门传媒公司,很懂得策划。我们比赛的地点是在成都天府康骨医院,也就是本次比赛的承办单位,他们很想通过这次活动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因而不仅免收了报名费,而且还免费提供午餐、免费赠送棋手棋具。

――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整个比赛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柳大华: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6点结束,除去午餐时间一共8小时零5分钟。

上一篇:铁马轻进漏算一手 下一篇:边炮急发优劣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