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金融资金运转与实体经济

时间:2022-08-07 12:14:52

漫谈金融资金运转与实体经济

金融资金源自实体经济循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在循环中必然游离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形态资金,构成了金融资金的来源。同时,实体生产的继续循环和扩大,又要求这些金融资金回流。金融运行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企业贷款。这似乎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可是通过“拆”与“补”加快资金循环和效率,推动再生产扩大。在这里,金融资金与实体经济两者的运行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

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发展,资金形式和融资渠道更多元化,特别是债券、股票等形式,不仅拓展了融资渠道,更赋予金融运行新特点。企业通过发行证券取得投入实体经济的一定资本量,即通常所说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我们知道,金融资本具有要求回流(一定时期后)和取得一定收益的特点。因而与一级市场相伴随,自然出现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实现股票投资资本的回流。这样可以看到与银行存贷形式不同的资本市场运行的一些特点。以股票而言,股票原本是代表投入实体经济一定资本量的凭证,或称为资本的“副本”和“影子”。但是它又可以作为二级市场交易的商品,形成自身的价格。这个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就是所谓“收入资本化”过程,将其视为该收益的一定资本量。显然股票价格与投入实体经济的相应资本收益密切相关,是其基本依据。不过它在市场上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利率波动、股票的供求、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和资本收益的不同预期等,必然导致股市价格经常波动,在一定时期中与实体经济运行不一致,从而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如此,从根本和长期而言,二级市场动态要受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约束并服务于后者。

金融运行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支持经济增长所需追加的资金,推动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流转,并发掘资源的潜力;二是金融资金讲求效益的性质有利于促进资金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持续的增长、优化的经济结构、较高的效率。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预防通货膨胀,更要求将增长、结构和效率三者妥善结合。这无疑也是金融运行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促进或促退作用之缘由。

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追加资金

除了加速资金周转之外,还需要追加一定量资金供给,这就涉及到银行。银行是扩大或收紧货币和金融资金供给总量的“闸门”。如果采取扩张政策,不仅增加银行可用资金量,其他渠道资金流量也会增加。这就出现一个难题,如未能供给增长的贷款支持,有可能抑制生产潜力;过度扩大贷款供给,则会刺激物价上涨,扰乱实体运行。现在讲稳定增长和预防通货膨胀,正是寻求两者间的平衡。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理论上说,生产增长要符合经济成长的需要,同时又有可供的资源,实质上也就是保持必要的供求平衡。当然这还是事前预期,要根据实际运行调整节奏。此外,还要考虑到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国际商品涨价会波及国内物价,此时不能单纯采取收紧资金供给措施,而必须增加商品生产和供给以及节约使用。

我国当前面临工农业技术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问题,经济成长点颇多,这就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

引导资金流向,优化经济结构

金融资金流向实际标志着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布状况,关乎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个经常的问题是,怎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来协调资金流向。

从地区和企业说,更多关注地区行业协调和市场需求,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免形成众多的“小而全”和重复建设,更不用讲浪费资源和金融风险了。因此还需要从宏观层面引导资金流向。

从国家方针看,需要从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共识的产业和地区发展规划。可考虑几项金融措施。一是完善可带来经济结构优化的银行信贷政策和证券发行政策。二是逐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简化资金流程,从而根据金融资金来源的不同性质,适应不同产业的需求,提供对应的便捷服务。三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一些新成长的或资力弱的企业,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给予某种优惠待遇。

创新与监管的有效配合

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矛盾体。金融随经济发展不断飞跃,必然要求金融形式和产品不断翻新,但新产品可能带来新风险,需要进行适当监管。过去有句话叫“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正反映了这一矛盾。创新是无止境的。就监管而言,一是不阻碍创新;二是视运用成熟程度逐步放宽原设的限制;三是尽可能采取市场化手段,给予相关单位灵活对应的余地。

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

西方资本市场空前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聚集并迅速转移资金,但也可能引发风险,并波及实体经济。在发达的市场上,除了债券、股票之外,还因此衍生出多种证券工具。如果说股票是资本的“副本”和“影子”,那么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影子”的“影子”。它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更是模糊,其运行波动性更大。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因而西方学者呼吁加强监管。我国自建立股票市场以来,拥护者大有人在,担心者也有之。我们需要辩证地审视这一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融资与投资功能,体现为通过发行证券筹集长期建设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融资与投资融合;可兼得利息和红利收益;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匹配有助于动员风险偏好高的人群的资金;发行证券企业必须定期公布经营资料,接受社会公众日常监督。股东还可用手或用脚行使表决权,从而督促企业提高经营水平。通过市价和股票收益率的波动,展现优势企业成长价值,以引导资金流向等。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处于深化中,资本市场也在成长中,需要从制度、机制和政策方面去完善。在发挥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关注市场现时动态。市场股价各种波动是正常的,但是需要缓解和避免实体经济的过度波动(甚至泡沫)。

为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发行市场与二级市场协调运行,以促进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二是除特定少数情况外,银行贷款资金一般不能流入股市,因为银行贷款具有派生货币的功能,将之投入实物生产,利于物资供求平衡。反之,增发货币无物质基础。三是左右市场资金流出入的杠杆是股票收益率,近期监管部门强调价值投资理念,并采取一些措施,如鼓励优势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及时分红等,这显然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市场供求状况本是客户自主活动的结果,但在市场股价波动过于剧烈时,采取某种政策举措引导,也是合理和必要的。?

上一篇:中国老年保障体系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下一篇:两极化:无必要也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