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古文化一隅

时间:2022-08-07 11:47:58

窥古文化一隅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儿的土地时,我并没有认出它。没有帝王的傲气,没有官宦的奢靡,白墙黑瓦,绿藤盘绕,只存有一丝江南水乡的涛情画意。

“笃笃笃”的脚步声荡漾在深深的小巷,青石板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一路欢笑,一路蹦跳,这和老宅淡淡的古朴与宁静有些许格格不入。

“这就是甘家大院的‘友恭堂’。”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走进了这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感受这个天地浓浓的文化底蕴。

“同学们,你们猜这个是什么呢?”导游指着地面上一个中间有两个孔的网形石板,问道。“是下水道吧?”“就是啊,应该就是下水道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是吗?有点像。”导游笑了笑,“这是一口井。”“啊?不会吧。”大家异口同声,谁都不敢相信在屋子里会有一口井。“这真的是井。甘家大院共计有20多口井,现在发现的有十儿口。”导游耐心地解释,“这口井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是方便取水,因为它在屋内;二是甘家大院多为木材建造,万一着火,方便救火;三是起一个空调的作用,冬暖夏凉;四是南京是个火炉,夏天太热,小孩可以吊一些西瓜等食品放进井里冰一冰,因此,它还具备冰箱的功能。”听完导游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接着我们又游览了陈列室,了解了房内的布局和甘家历史;观光了庭院,欣赏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神韵;走进展厅,目睹了民俗文化的缤纷多彩。走过津逮楼,走过小园,走过寿石轩,走过窄窄长长的备弄,走过绿意盎然的庭院……

一边欣赏这巧夺天工的制作,别具匠心的布局;一边暗暗赞叹甘家大院的豪华与精致,默默享受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一个有丝丝凉风的夏日里漫步在这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美,确实很美。但是,回顾这甘家大院的点滴细节,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感郁结其中,令人深思。

来到一座房屋前,见一副对联“庖房君子远,菽衣女子米”,颜色已泛白,我心中默念,却仍有一丝不解。导游问大家:“你们猜这里是什么地方?”“厨房!”聪明的立刻喊出来。啊!刹那间,我明白了。一种不平却涌上心头:为什么厨房男人就要远之,只让女子在此辛劳?“这也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思想啊!”导游又补充说道。是的,这完全是一种歧视,是一个谬论。此时,我仿佛看见了女佣们忙上忙下,王孙公子们却手摇折扇品香茗的情景。天壤之别的对比,令人心酸。

此外,窄窄长长的备弄也令我步步惊心。据介绍,备弄是专门给女子、仆人们走的,而男人,主子都可以大步地穿堂而过。我环顾四周,不足一米高的墙使天空只留下窄窄的一条,虬龙似的藤条盘绕,又减了几分阳光,冷冷清清,一个人走,或许还会被自己的脚步声吓到一一或许,残酷的封建制度才是他们不寒而栗的原因吧!

就是这样一座大院,号称“九十九间半”(其实有两百多间),蕴含着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饱含着一个家族的荣华,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揭示着封建制度的不公――这是一部纪录片,这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缩影。

走进,走出,短短的时间内我懂得了许多,明白了许多。

回眸,那白墙黑瓦的一隅,逐渐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指导老师:吴蓓)

简评

写甘家大院,这位同学确实表达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两个点位选得精准:写屋内井,是对古人智慧的赞赏;写对联,写出了对社会制度的一个认识。知识加认识,这便是本文思想内核所在。

(徐学飚)

上一篇:隐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下一篇:基于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