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例谈

时间:2022-08-07 11:43:23

化学概念教学例谈

化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难以彻底理解和掌握,也是教学工作的难点。我认为做好化学概念教学工作的最有效手段是运用打比方、类比等方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将枯燥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这些方法的素材必须是学生有生活经验的事物,以便学生顺利、自然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举例说明。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内容中,涉及到催化剂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催化剂能改变(大多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为什么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在反应过程中是否一成不变?是否任何“无关”物质都能作为它的催化剂?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打比方的:催化剂又叫触媒。触,接触的触;媒,媒介或“媒人”。假如一对男女从相识到相恋再到结婚类似一个化学反应过程的话,那他们的反应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由恋爱(无催化剂),一种是通过媒人介绍(有催化剂)。自由恋爱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相恋,最后到结婚,需要漫长的了解过程。如对方的性格、思想品德、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家庭背景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充分了解,充分了解和信任后,才得以走到一起,因而“反应”速率较慢。而通过媒人介绍则不同,媒人一般对男女双方都有过充分的接触,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这两个人比较般配,容易起“反应”,于是客观、真实地将各自的详细情况介绍给对方。由于男女双方对媒人一般都比较信任,因而能从媒人口中很快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心理防线大大降低,后续了解也顺利得多,“反应”速率大大加快。当男女双方成功结合后,媒人(触媒)便从中抽身退出,依然如故,“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当然“物理性质”可能会改变,如笑容增加了,皱纹变浅了,还多了一份小小的礼物等。可见,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并非是完全无关的物质,在中途还是作出了努力的,只是反应前后不变而已。同理,这个媒人是否只能为这一对男女做媒,为别的男女做媒可以吗?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得出结论,同一个反应可以有不同的催化剂,一种催化剂也可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概念。如在教学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时,按常规方法学生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印象却不深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并领悟概念的内涵。先认清楚概念,打比方来区别,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年龄相同的人称为同一元素(类比质子数相同),则所有15岁的人总称为“磷”元素,16岁的人为“硫”元素。而出生年月都相同的人为相同核素。又把出生年份相同而月份不同的人(类比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称为同龄人(类比同位素),如同为15岁的人,不管是1月份、2月份还是3月份出生的,都互称为同龄人(同位素),但这些不同月份的同龄人属于不同的核素。这个比方虽不够贴切,但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小节,要以“学生为本”。

(宁都县宁师中学)

上一篇:朗读与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