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特级教师:我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2-08-07 11:20:34

从工人到特级教师:我的成长之路

一、初为人师,在酸甜苦辣中暗立志向

1976 年, 我被招工到耒阳七中(今八中)校办工厂当一名工人。1978 年工厂解散, 我成了学校的一名勤杂工,身兼数职,不仅要打钟、誊写、油印,还要管理图书、纪律和寝室。但我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1979 年,我出席了耒阳“群英会”,1982 年被耒阳共青团和总工会评为“最满意的年轻人”。

领导为了培养我,又让我兼了一个班的初中政治课。由于我的学生生涯在“”中度过,所以既没学到多少知识,也未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工入教,我颇感惶恐。尽管我认真备课,积极听其他教师的课,但一堂课讲下来,自己总觉得处处是问题,愧对学生,于是打起了退堂鼓。但学校领导并未让我“下课”,反而对我热情鼓励,学生的宽容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身边的同伴更是对我大力支持。当时市进修学校办了一个政治短训班,这对我无异于雪中送炭,可我承担的工作一时找不出教师代替。几位教师闻讯后,主动向领导提出由他们各自承担我工作的一部分。领导的关心、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理解,使我感动万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对得起学生,对得起领导和同事。

二、坚定信念,在知识追求中实现嬗变

短期培训并没有改变我知识浅薄的状况,为了实现做合格教师的愿望,我踏上了自学之路。当时我的孩子只有两三岁,爱人上班早出晚归,父母又不在身边,我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带孩子、做家务。虽然困难很多,但我坚定信念,利用晚上、星期日、节假日等一切休息时间,通过几年奋斗,终于自学完了政治大专教材。1988 年,我参加政教专业专升本考试,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20 多分,名列耒阳第一。

在加强书本学习的同时,我还勤于反思,遇到问题穷根究底。例如:我教授“规律的客观性”时,发现教材中说“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是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我觉得有问题,但又说不出道理,询问他人也没有得到答案。我不死心,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终于发现教材错在把一般规律与具体规律混为一谈。一般规律最抽象,它寓于具体规律之中,但二者不能等同。从哲学角度看,只要客观事物存在,规律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从具体科学看,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说“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它只是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具体科学角度讲的,教材错在把抽象与具体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发现,我撰写了《规律的“变”与“不变”》一文,并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由于历史原因,我既没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方法传承,又未经过正规的系统学习,所以在方法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一方面借阅专业刊物,从中获得借鉴与启迪;另一方面多听课,向同行学习。由于同年级的政治教师只有我一个,所以我就听其他学科的课,或到其他年级听课。这不仅使我获得了好的经验与方法,还让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该如何上课,发现平常自己难以觉察的问题。如过去提问我总是采取口头方式,在听课中我感觉到,这种方式虽便捷易行,但它提供的信息量很小,不利于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启示和信息引导,常使学生探究无门或在探究中碰壁受挫;同时这种提问形式单一、机械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问题后,我就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漫画、诗词、歌曲、小品等艺术形式对问题加以“包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与探究兴趣,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988 年, 我获得了衡阳市青年教师教改课评比二等奖。虽名次不高,却让我初尝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我的教学也渐渐予以认可,如学生蒋娇娥在寄给我的贺年片中将我誉为“慈父般的教师”、“最得学生心的老师”;在2006 年下学期的评教中,学生还给我打了全校唯一的满分。这些评价标志着我实现了从工人到教师的嬗变,真正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三、自加压力,在探究创新中寻求突破

1999 年, 我调入省重点中学耒阳二中,并在高三任教。我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自加压力,要求自己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知识。为此,我加大了教研的力度,积极促进教研与教改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渗透,既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又通过教研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予以升华;既通过教学改革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又通过教研来指导改革、引领教学。教学与教研的有机结合,使我由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盲目探索转向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近年来,随着教研水平的提高,我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不加筛选,碰到什么就研究什么的“快餐式”、“应急式”、蜻蜓点水式的浅层次研究,转向瞄准一些有一定难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对此作深层次、系列化的研究。

例如:德育实效性不强一直是让广大教师棘手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依据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实际需要筛选德育内容,设计德育活动,编写《德育校本读本》;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开展了“探求‘知’‘行’ 统一的德育途径”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我认为:传统德育之所以实效性不强,学生“知”“行”脱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德育体制与德育教育方式有问题,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而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政教处则不管学生学习什么道德知识,只按上级布置和形势需要安排德育活动。这种“知”“行”脱节的体制导致学生获得的道德知识得不到运用,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缺乏理性指导,获得的感悟难以升华。针对这一问题,我摸索出一种能将“知”“行”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即以学校开发的《德育校本读本》为依托,将《读本》的阅读与活动的实施结合到一起。每次活动或先阅读《读本》,然后进行活动体验,再让学生自我评价,以“知”导“行”,以利于学生将获得的道德知识予以运用;或先开展活动,再阅读《读本》,进行讨论评价,以“行”促“知”,以利于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予以升华。这种“知”“行”一体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达成德育目标。

2006 年,不仅学校申请的“德

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而且我研究的子课题也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中荣获二等奖。

四、永不自满,在不断挑战中完善自我

2005 年, 我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时,已近“知天命”之年了,按理说该满足、该松口气了,但我仍不知足。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缺陷。我要求自己继续前进,迎接新的挑战。

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我就拜年轻教师为师,积极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媒体操作技术。由于自己年纪大、接受新事物比较慢,所以常常学后就忘,但我并不气馁,忘了再学,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终于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多媒体的操作技术,从而为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又如:过去我只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新课程更注重同伴互助、共同发展,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著述成文,使其能产生辐射效应。我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又缺乏写作方面的经验,所以开始撰写论文时常常毫无头绪,一篇文章常常是改了再改,到最后仍不满意。尽管困难重重,但我没有给自己任何借口,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向他人请教,同时广泛阅读,从中揣摩和体会写作要领。“苦心人,天不负”,数年的磨砺终于有了收获,发表的论文由最初一年的几篇发展到现在的十几篇。

再如:过去我们对教材、教参等文本资源只注重领悟与汲取,这既不利于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也使教师成为被动的执行者和照搬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对自己提出要求,加强对文本资源的再开发。一方面,我注重根据形势发展,对教材中过时的内容及时补充完善。如教材讲“三来一补”的优点,要求发展加工贸易,而现在国家却要求减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教材讲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而现在的股份制改革已使企业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教材讲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专业分工,而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专业分工早已打破,大多成为综合性银行。对这些陈旧的内容,我就结合现实删旧增新,使教材得以完善。另一方面,我注重对教材不合理的结构加以调整。如哲学常识中的“认识论”部分,编者将其分成“认识”与“实践”两大部分,分别放在第五课与第八课,这虽有它的合理性,但却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中我适当调整结构,将“实践”部分提到第五课来讲,使“实践”与“认识”构成一个整体。

此外,我还注意筛选学生身边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来置换教材中的情境,这既能增加教材的时代性与生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这种通过增删、调整、转换等多种方式对文本资源进行的再开发,使文本的价值大大提升。

五、守住寂寞,在淡泊沉静中磨砺心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机制凸显,所以人们容易显露出浮躁的心态,追名逐利。而我之所以能在这让人眼花缭乱、人心浮动的环境下坐得安稳,静得下心来,就在于能够守住寂寞,甘于淡泊,不追逐名利,不随波逐流。我不打牌,不打麻将,不上歌舞厅,不与他人闲聊,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教学和教研,就像一个苦行僧,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艰难跋涉,孜孜以求,甚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夜深人静,当人们进入香甜的梦乡时,我却坐在电脑前,一边敲打键盘,一边静思默想,常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每当自己有所突破,苦酸忧愁就悄然隐退,愉悦快乐尽涌心头,满足感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在心头久久回荡。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虽有焦虑与困惑、反思与迷惘,但更多的是顿悟与奋起。其间,我的学历由初中到本科,岗位由初中到高中,单位由普通中学到省重点中学,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刊物80 余篇,编写教学用书11部,另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省级奖项。我还参加了多项全国性、省级课题的研究,并成为主要研究人员。

回首这些年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深深感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一直是我的动力之源,它伴随我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叠印在我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中。它使我远离浮躁、坚守信念,它为我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并让我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上一篇:区域如何推进教师对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 下一篇:假如我做一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