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07 11:08:23

理工类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理工类院校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总结了理工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改进对策自从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以来,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诞生。经过60年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生物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鼓励将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转化成生物产业,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项目而大力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了能使理工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国竞争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及高素质的21世纪生命科学人才队伍,我们对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改革。

一、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分子生物学是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多,并且很多理论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因此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实验技术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该门课程。基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实际,分析地方理工类本科院校学生的情况,采用了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首先,课堂的讲授采用图文并茂和穿插视频的多媒体形式进行。以教材的知识和图片为主,广泛参考网络资源、国外原版教科书如Benjamin Lewin的Gene Ⅸ和Robert F.Weaver的Molecular Biology (Fourth Edition)。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深入讲解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幽默有趣地讲解有关这些重要理论发现背后的细节和故事。其次,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自身情况下达若干主题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探讨式学习。通过分配任务,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和资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将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学间交流表达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外文文献阅读和专业词汇量。

二、材选择和学时设置

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的效果非常重要。我们选用的教材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优秀教材《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分子生物学影印本,由Phil Turner等主编。该英文教材具有结构清晰、内容新颖、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和语言流畅易懂等特点。此外,我们也建议同学参考该教材的中文翻译版和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即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英文词汇和知识点,又能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根据教学大纲的总体安排,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七大知识单元,分别为绪论、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NA的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与研究方法。这使得课程内容即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重点、难点,又避免了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内容重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和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对课本知识的全面理解程度,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期末的命题考试。尽管考试不是教学目的,但也是目前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的较好方法。通过考试,可以巩固学习内容,及时总结,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期末总评以不同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作业和上课表现占20%,英文文献阅读和课件制作占10%。通过双语教学实践,学生掌握的学科专业外语词汇量大大增加,英文阅读能力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获取专业新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问题和改进对策

目前双语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各高校不断开展,作为生物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尽管开展双语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具有积极和肯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影响了他们对该学科知识理解的程度,而这与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相悖;其次,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一(例如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影响了其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直至影响教学效果。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表达习惯不了解,因此这种差异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减轻或消除,反而可能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应在高年级(三年级或以后)开设,并且需要先修专业英语。这有利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从而使得双语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其次,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应有选择性,而不应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均开设。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学生对专业兴趣的不同而导致其对双语教学的选择不同;二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有较大差异,英语水平不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具有畏惧情绪。三是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既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该课程知识,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其实,作为英语非母语国家教师,要面对英语水平有差别学生上好双语课程实属不易,这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英语功底,至少应该具有在英语国家留学的背景。

总之,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是在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出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双语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学术思想和知识视野,使得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学习,为培养新世纪的生命科学创新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海燕,焦凌霞,刘明久,周岩.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79-80.

[2]黄国清,肖军霞.《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251-252.

[3]郭宏波,梁宗锁.农林院校遗传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117.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重点课程项目(ZDKC1014)

上一篇: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710分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的职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