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聚打造产业企业发展计划

时间:2022-08-07 09:59:41

市集聚打造产业企业发展计划

井冈山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园区”和“举全市之力打造吉泰走廊”的发展战略,全市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位,主营业务收入历史性地迈上千亿元台阶,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位五年前移了三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总量不大,产业集聚度低,企业不强,高新企业少仍然是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为贯彻落实市“十二五”规划和“做大总量、加快集聚”这一战略要求,实现全市经济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集中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秀人才,千方百计做大工业总量,加快产业集聚,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上二十亿元、过五十亿元、超百亿元龙头骨干企业,加速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此,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做大总量、加快集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园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发展战略,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各类资源,高质量建设大项目,高速度培育大企业,高水平发展大产业,推动工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工业总量在全省的排位再前移2~3位。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利税总额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

(二)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要求,加快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生物农药等“6+1”支柱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力争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支柱产业2个,200~500亿元支柱产业4个,“6+1”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80%以上。

1、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45%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实现税收40亿元,利润总额40亿元。

2、医药化工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医药化工产业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其中:微生物农药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

3、冶金建材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实现税收45亿元,利润总额45亿元。

4、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

5、机械制造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机械制造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实现税收8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

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25亿元,利润总额25亿元。

(三)园区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翻两番,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3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30亿元;实现税收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50亿元;所有园区均达到省级生态园区标准,力争1~3家园区创建成部级生态工业园区;所有园区年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200亿元以上,并力争井开区达到800亿元;县、泰和县工业园区达到400亿元;吉州区、吉水县、永丰县、新干县、安福县工业园区达到300亿元;青原区、峡江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工业园区达到200亿元。

(四)企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力争达到2~3户,过50亿元企业力争达到8~10户,过20亿元企业力争达到20户。

三、发展重点

(一)区域发展重点

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吉泰走廊,实现到2015年占全市3.6%的区域面积承载全市70%以上工业总量的规划目标,使吉泰走廊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增长极。

1、实行龙头带动。走廊内各园区要完善发展规划,形成布局相对集中、功能分区合理的空间格局。井开区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县、泰和县、吉州区工业园区要发挥示范和生力军作用,青原区和吉水县工业园区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使吉泰走廊尽快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完善基础设施。尽快启动新井冈山大桥、永和大桥、中心城区绕城快速通道等重点工程,进一步畅通走廊区域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为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打好基础。加快走廊区域变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步伐,打造一流电网,为工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支撑。

3、建立健全服务平台。要将要素向走廊集聚,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建设井开区“无水港”、电子元器件专业市场、城南专业市场、吉州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提高走廊内生产资料内配能力;切实抓好出口加工区、口岸作业区、深圳产业园等平台的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在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商住、娱乐、购物、学校、医院等配套服务设施,有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二)产业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数字视听产品三大产业链,积极培育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半导体照明(LED)、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专项,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门类。

——医药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化工、基础化工、林产化工、日用化工和现代医药等产业门类,全力规划建设井开区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新干县的盐化工产业特色园、吉水县的林产化工产业和永丰县、峡江县的医药产业特色园。

——冶金建材产业。重点发展以铜、铅、锌、铝、钨金属冶炼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铁矿采选业和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建设新干、永丰、峡江、青原、永新五个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打造省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支持安福、县铁矿采选业进一步做大规模;进一步抓好永丰县、安福县、泰和县三大水泥基地建设。

——绿色食品产业。以“粮油、烟、酒、饮料”为重点,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安全食品。充分挖掘绿色生态优势,发展永丰、青原矿泉水、天然饮用水、纯净水产业。重点支持井冈山卷烟厂异地改造项目,力争“十二五”末竣工投产。支持堆花实业、燕京啤酒、赣泉啤酒、娃哈哈、金佳谷物、金田米业、狗牯脑茶业、绿海茶油、金泰实业、正邦实业等企业做强做大。

——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配件、液压元件及部件、电线电缆及发配电设备等产品,积极开发电动汽车、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汽车电子等产品,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机械制造产业门类。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电源点布局建设为重点,稳步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速构建以核电、水电、火电为核心,以风能、生物质能等为补充的电力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使全市电力装机达到700万千瓦以上,成为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重点抓好杰彼新能源、麦德风能、优特利电力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同时抓好无纺布、纳米钙、改性树脂等新材料重点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开发关键技术、专用材料和设备,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快永丰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和井开区无纺布产业特色园建设。

——微生物农药产业。依托国家真菌杀虫剂生产基地和省微生物农药产业基地,发挥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在微生物农药行业的领军作用,大力生产低残留、无抗药性、无公害的绿色环保系列真菌源杀虫剂,着力引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以超常规方式推动微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

四、主要措施

1、打造平台优化布局。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全市园区资源整合和扩容升级,为产业集聚和重大项目落户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科学划分吉泰走廊重点开发区和重要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项目准入条件,科学引导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吉泰走廊电子信息及通讯终端、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等3个产业基地和新干盐化产业等14个特色园区建设。三是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树立项目引进“一盘棋”理念,严把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对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引导异地落户,实行项目引进地和落户地的招商引资成果分享和税金协议分成机制,以保护多方积极性。四是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园区特色产业的原材料、零配件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搭建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加速产业基地化进程,满足重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发展的物流需求。

2、主攻项目培育龙头。积极培育优强企业和企业集团,以现有重点企业和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快速扩充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一是支持引导重点培育企业持续实施重大项目。鼓励重点培育企业瞄准产业高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持续谋划、建设重大项目。二是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集团化发展。鼓励重点培育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合资合作,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经营规模。鼓励重点培育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市域内中小企业资源,通过并购、重组、联合、合资等方式进行扩张,实现集团化发展。三是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提升行业竞争优势,为打造百亿企业奠定基础。

3、招商引资加快对接。一是制定出台“6+1”支柱产业招商指导意见。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对接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产业定向招商。二是建立产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强对产业资金流向、产业结构调整动态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对“6+1”支柱产业逐个按照纵向拓展延伸、横向关联配套和打造产业龙头的原则,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对“6+1”支柱产业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等领军企业,及时搜集其发展信息,掌握其投资动向,逐个制订定向招商方案,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全力争取其前来发展。三是实行入园项目帮扶“一对一”户头制。凡引进项目的市直部门作为该项目的帮扶单位,全程参与项目洽谈,做好项目落户的各项对接工作;项目签约后,指定专人协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协调项目筹建等各项工作;项目落户后,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大型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基地等各类功能性机构,加快推进市内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国外、省外、市外公司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

4、鼓励企业加速创新。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要对重点企业技改贴息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给予积极支持。一是培育和发展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获批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由属地政府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由市政府和属地政府按各承担50%的比例,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企业开发的部级、省级新产品,由市政府分别奖励1万元和5千元。三是建立专利激励机制。对被授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由属地政府分别给予每件3000元、1500元、1000元的资助。

5、整合资金支持集聚。建立市本级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每年有所增加,重点用于企业发展奖励及产业集群支撑条件建设。完善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激励机制,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法人代表,由受益财政一次性给予5~10万元的奖励;每年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量部分前十名的工业企业进行排位、表彰,并由受益财政给予每户1~5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超千万元企业,由受益财政按地方实得增量部分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对拟上市企业予以扶持。企业首次发行上市后,将募集资金全部汇入市内指定帐户且全部投资在本市范围内,报市发展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后,由市政府奖励人民币30万元;上市公司将注册地迁入我市且在我市纳税的,报市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市政府奖励人民币30万元。积极鼓励各地加快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对获得部级、省级产业基地称号的,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特色园区2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引进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中央企业及重特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及“一厂一策”。

6、落实措施强化保障。一是加强用地保障。各县(市、区)要加快耕地复垦工作,有效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为产业集聚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对骨干企业发展及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积极申报纳入全省重大建设项目调度,使用省预留的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各工业园区要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向空间要地;引导老企业进行改建加层,老厂房翻建,实现“无地”扩建;组织低效项目业主与高效项目投资商进行对接洽谈,实现低效项目与高效项目的良性置换;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工业项目准入标准》,对建而不生产或因特殊原因无法投产的项目,依照相应程序予以盘活,安排新项目落户。二是完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强有力的工业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引进和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健全完善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本级成长性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切实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引进、落户及企业的做大做强。通过风险投资、信托、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多种融资模式,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尽量以产业基地名义争取金融机构集中授信,解决产业基地建设资金及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完善用工保障。加大用工服务力度,构建企业用工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各类用工培训资金,对产业龙头企业及产业重点项目的新增用工,采取校企合作、企业自主培训等方式开展岗前培训,相关部门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支持用地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设立分厂,有效利用农村年龄在40、50岁左右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中年男女劳工,解决用工难问题。加快工业园区新市民公寓建设,规划建设好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园区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四是规费减免支持。对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行规费优惠,相关优惠细则按《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执行。五是用电保障。要加大电力投入,保障电力设施建设用地,进一步推进电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做大总量、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提供能源支撑。

7、强化服务全力支持。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对照国家和省有关产业调整振兴支持政策,认真筛选项目,积极搞好对接,优先推荐重点培育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的各类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项目。二是公共平台支持。重点支持研发(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担保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对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争取到的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部级检测中心相关项目,市政府在建设用地、资金投入、规费减免等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在劳动用工、产品价格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市、县(区)级政府要设立市长、县(区)长质量奖和名牌奖励资金,保障品牌推进工作经费,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争创品牌,积极探索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的路径和方式,并按照的要求,切实做好部级、省级品牌的奖励工作。

8、强化激励保障推进。一是强化激励措施。对帮扶企业上市部门进行奖励,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后,属地政府对帮扶该企业上市的部门给予奖励人民币5万元;对帮扶重点项目责任部门进行奖励,所帮扶重点项目达产达标后,由受益财政从帮扶的工业项目实际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按10%的比例一次性奖励给帮扶责任部门。二是加强调度推进。对重点培育企业和项目实行“一个企业(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帮到底”的服务推进机制,定时间、定节点、定目标、定任务,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加强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企业的运行监测,定期召开产业和重点企业调度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严格考核表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的相关考核办法和本意见的相关奖励措施,对相关企业和帮扶单位进行考核表彰。同时,将各县(市、区)产业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情况及产业集聚发展情况纳入县域经济考评体系中的工业发展考评专项,作为县(市、区)及市直单位年终评优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逆向物流管理提升企业经济价值 下一篇:逆向物流的产生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