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情况下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07 09:37:36

基于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情况下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负面的。这种负面影响是我国银行乃至金融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不能避免的。因此,正确对待外资参股中国银行显得尤为重要。对已知的外资参股较多的12家上市银行进行了分类,得到的结论是:对于银行排名的一般性的评价指标忽略了银行业务种类合理性等因素,因此,应该建立更有代表性的评价银行综合经营效率的指标。

关键词:外资参股;银行业;经营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77-03

自1999年上海银行率先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参股以来,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渗透也随着中国入世五年的过渡期的顺利进行而不断增强。据银监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截至2006年12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 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而仅就2008年外资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的占股情况而言,可以看出,14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存在外资股东,占股比例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3.78%到交通银行的40.54%不等。其中,前十大股东中没有外资股东的民生银行在2004年时也曾得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1.1亿人民币、占股约4.55%的投资;而招商银行在H股市场也受到瑞银、JP摩根等国际投行的关注。另外,随着众多银行纷纷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逐年提高、我国银行盈利水平的逐渐增强和我国多家银行进行的对外投资,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正不断攀升。外资在这样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对于作为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我国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外资蜂拥进入的浪潮中便值得相关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给予更大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关于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银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而这种正面作用是通过竞争压力、资本金实力和技术优势这几方面得以体现的:

1.竞争压力增强促进中国银行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大一统”的银行面貌被打破,商业银行的建立、股份制银行的建立、银行的逐步私有化和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这一系列动作都向中国银行业不断施加着竞争压力。银行不能再坐以待毙,而必须主动开拓新业务,朝着国际大银行的发展方向前进。叶欣(2006)认为,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助于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对本国银行效率演变的促进作用。

2.资本金实力增强助跑中国银行业

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就来自外资对中资银行资本金的充实。陈奉先、涂万春(2008)认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3.技术优势造福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

江 汕、毛夕、寅昱、刘智勇(2005)对中国银行业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排名的分析中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和资产收益率均较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外资的进入同时会伴随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制作与运用技术的引入。

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正面因素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李东耳(2008)通过利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与银行抗风险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技术外溢和金融稳定效应以及我国银行的吸收效应在我国已经比较明显。

2.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外关于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及其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综述性研究中。Terrell(1986)对14个发达国家1976年和1977年的外资银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那些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总体上有更低的边际利率、税前利润和运营成本。Claessens and Glaessner(1998)对亚洲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发现,银行部门开放度与本国银行效率水平显著相关,有限开放降低了对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相关成本上升。Maritines and Mathieson,oldos(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外资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竞争和外溢效应对效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指标选取

(一)概念界定

对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影响的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外资银行这一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陈奉先、涂万春(2008)的研究中对外资银行的界定是进入东道国的存款货币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证券投资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这与外资银行传统定义指在本国境内由外国独资创办的银行的定义存在出处。其他研究当中对于外资银行和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两个概念之间也进行了模糊的概念处理。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对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别,并仅对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对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是指那些占股比例较大,对银行资本金和银行决策会产生影响的外资股东。具体到本文指的是占股比例最大的十大股东中的外资股东。

(二)指标选取

本文中关于银行效率的评估原则是首先要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要求,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然后从每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因为本文讨论的是外资资产份额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因此,盈利性指标选取了与股东权益有关的指标,这一指标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通知的规定: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计算公式如下:ROE = P/【E0 + NP÷2 + Ei×Mi÷M0 - Ej×Mj÷M0】。其中:P为报告期利润;NP为报告期净利润;E0为期初净资产;Ei为报告期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净资产;Ej为报告期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净资产;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新增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定义,选取了贷存比(C/D)、不良贷款率(BL)和资本充足率(CR)作为衡量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指标。贷存比对于依然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依然是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最好指标。贷存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又称存贷比。其他因素不变,贷存比越高表明银行资产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越强,更高的利润率来自于增加贷款利息收入或减少存款利息支出。

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是国际上认同的评价银行经营安全性的指标,其中,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100%。而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运用的口径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三、数据和模型

(一)数据描述

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2008年财务报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我们得到了2008年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流通股前十大股东中外资股东的占股比例、贷存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数据。由于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时间比较短,之前年份很难获得以上所有的数据。因此,我们运用2008年的数据,由于银行数目有14家,回归结果还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制图,我们可以看到(如图1)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贷存比、不良贷款率是正相关的;而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这与上文中外资可促进银行资本充足的结论略有差别。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浦发行偏离这种趋势比较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浦发行针对外资银行在增资验资过程中希望提高收益的需求,开发出了验资资金与同业资金拆借的组合性产品。这说明该行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资本金能力较强,外资参股对其影响较小,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也就相对较低。而外资占股比例不大的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变化趋势从图中并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我们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对上述的几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

(一)模型的建立

1.回归分析模型

从上文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CR)、不良贷款率(BL)、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贷存比(C/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然后进行假设检验来验证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并建立有关上述几个变量的模型:

FR= ξROE+ηC/D+μBL+βCR+θi,i=1,2,3,4

E(θi)=0; D(θi)=σ2;Cov(θi,θj)=0,i≠j i,j=1,2,3,4

其中,θi表示各个变量的调整残差,各θi独立同分布且服从N(0,σ2)。ξ、η、μ、 β分别代表了以上四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其中,ξ、η、μ、 β分别为ξ、η、μ、 β的最小二乘估计。利用最小二乘法 (M-)=(M-ξS-ηG-μF-βNX)来计算。

再利用假设检验:H0:ξ=η=μ=β=0;H1:ξ、η、μ、β至少一个不为零来检验ξ、η、μ、β的显著性水平,这里用来验证显著性水平的方法是偏差平方和分解方法,即 ST= SR + SE。在H0成立前提下,统计量: F=

服从F(p ,n-p-1)分布,当F> Fα(p ,n-p-1) 时,拒绝原假设,即回归显著。在本文中,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2.分类模型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Fisher判别来对样本中的12个具有外资参股的银行进行分类。Fisher判别是按类内方差尽量小、类间方差尽量大的准则来求判别函数的。其基本思想是投影,即将原来在P维空间的自变量组合投影到维度较低的D维空间去,然后在D维空间中再进行分类。投影的原则是使得每一类内的离差尽可能小,而不同类间投影的离差尽可能大。设有G个总体:ξ1,ξ2,…,ξG满足E(ξg)=μg,g=1,2,…,G和D(ξg)=∑g,g=1,2,…,G。对任给一个样品x,考虑u(x),记μg=E(u(x)|x∈ξg),g=1,2,…,G和σ2g=D(u(x)|x∈ξg),g=1,2,…,G

其判别标准为:寻找u(x)使类内偏差平方和 W0 最小,类间偏差平方和 B0 最大。W0 =σ2g B0=(ug-u)2。其中,u=ug使得I=Δ(x)=最大。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CR)、不良贷款率(BL)、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贷存比(C/D)之间存在着FR= -0.155ROE+0.0125C/D+7.389BL-0.419CR+18.444这样的线性回归方程。

(二)回归分析

外资进入本应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银行的盈利水平,而在实证研究中银行中外资参股与这两项却是负相关。这一矛盾可以从资本充足率的定义中得到解释、说明,资本比率=(核心资本+次级资本)/风险资产。在外资进入的过程中,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得到了扩充,此时,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就是与此同时风险资产比投资前上升了。这可以理解成外资的进入带入了新的业务,如我国银行都在积极探索投资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这些业务的风险比原来单纯的存贷款业务要高很多,但是,这正是我国银行业改变发展模式的必经之路。所以,虽然短期内外资进入会给资本充足率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而对于盈利能力的分析与资本充足率的分析密不可分。因为新涉足业务的开展,这势必会放弃一部分原有的盈利业务,而新业务又不能马上看到收益,短期内银行的盈利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

我们还要注意到,存贷比与外资股东的相关性很小,这说明外资股东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自身原有业务(如存贷款业务)的稳健经营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不良贷款率与外资股东进入的比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也说明外资在短期内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三)分类结果

有判别分析可以把这12家银行分为四类(如图2),8和10为第一组,2、7和5第二组,11、12第三组,6、9、4第四组,而1、3第五组。这个分类基本与这12家银行在2008年世界前1 000大银行中的排位顺序一致,按照银行实力由强到弱的顺序,分组排列的顺序应该为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四组、第二组。其中工商银行的排序与实际排名有较大差别,这是因为我们所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世界前1 000大银行排序依靠的一级资本这一指标,而且还包括银行的盈利能力、安全性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在度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时应加入更多的考虑因素。

(四)回归分析的不足之处

1.本文选取的数据量太少。在回归分析中,数据量的多少对于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较大。由于外资进入我国时间尚短,相关数据难以取得,所以本文所进行回归的数据量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回归的效果。但是,整体回归的意义和对结果的分析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2.回归中的外资占比一项仅考虑了上市银行中流通股前十大股东中的外资股东。这可能造成忽略可能存在的影响的可能性。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数据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方面使得文章结论的说服力更强。

五、结论

经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短期内,外资参股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成负面作用;但是在长期内,外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和完善自身发展方面的正面作用还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在过渡时期,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一方面可以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对金融改革起到阻碍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东欧国家的做法。

东欧国家开放的模式可概括成“三条道路”:以匈牙利为代表的对外资完全开放的改革模式;以波兰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通过国内市场IPO,吸引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私有化道路;以捷克为代表的凭证私有化(voueher privatization)道路,政府只拿出一小部分银行股权推向公众(包括外国战略投资者)。其中,匈牙利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最为显著,仅就不良资产而言,改革前后其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即从1993年的30%降至1997年的8%,而捷克和波兰银行则没有多少效率上的改进。虽然不能完全将别的国家的模式套为己用,但是,不能拒绝向外资开放我们的银行业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道路的发展原则还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陈奉先,涂万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2] 叶欣.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J]. 财经问题研究,2006,(2).

[3] 江汕, 毛夕,寅昱,刘智勇.2005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评析[J].新金融,2005,(10).

[4] Mathieson, D.J.and Roldos, J.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Emerging Marke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Bank, IMF, and Brookings Institution 3rd Annu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2001.

[5] Terrel,HenryS.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In H.Cheng,ed.,Financial Policy and Reform in Pacific-Rim Countries,Lexington:Lexington Books,1986.

[6] Claessens S.and Glaessner 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R].Working Papers-Domestic finance.Saving,financial system,stock markets,No.1911.World Bank,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April 1998.

上一篇:关于加强我国税源监控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