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强与弱

时间:2022-08-07 09:14:13

【案例背景说明】

《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学科 的目标之一。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单向灌输、追求结果”的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感知“结果”的获得过程,并在这其中使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能力、学科的基本知识得以同步获得。本节课是一堂音乐综合课,此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探究?如何探究?他们探究得怎样?为此,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教学流程我分为三块,第一块:“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块:“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块:“唱一唱,表现强弱”。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受到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得当,在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是完全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精彩片段】

一、感受音的强弱

教师播放乐曲《星光恰恰恰》的音乐,并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亲切地击掌。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律动,蹦蹦跳跳地进教室。随后师生共同自由律动。

1.教师出示大鼓,学生尝试敲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2.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敲击鼓的其他部位,尝试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并感受声音的不同。

3.教师及学生代表分别上台敲鼓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体态动作表现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层次递进,难度加大)出示课件:音的强与弱(揭示课题)

出示图形谱 :1 2 3 4 5 6 7 8 9 1 0

a.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运用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表现。(数字大,学生的声音就强;反之,则弱)

b.学生分小组自由活动,用各种图形谱记录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不要求记录强弱的规律)

4.小组交流、评价。(注意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

【评析】 “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是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一种探究学习方法。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巩固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必须融入到活动、游戏中进行。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探究活动方式,程度恰当有效。通过“听旧曲,师生律动” “自由敲鼓,感受强弱” “看图形谱,创造表现”等活动,使学生对强弱的认识由感知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深入。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放飞了学生的思想,激活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进步。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同样注意了将欣赏、唱歌、节奏、声势练习、创作表现等“知识与技能”融人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

二、探索音的强弱

1.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强弱不同的声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学生1:窗外的风声,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

师:大家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 拍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生1:跺脚。

生2:嘴里发出的声响。

教师帮生3脱下外套,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生4与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俩人相对,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 的声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创造声音的强弱)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 ,敲一敲,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别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

【评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储存了很多有关声音的知识,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并形成新的知识呢? 那就要“开放活动、自主探究”。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师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从而形成知识。在此环节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解放思想,解除束缚,自主探究。学生因此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各种探究声音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各具特色的强弱声音一阵接着一阵。在探究中,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频繁交流,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此“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听强弱,敲击鼓认识强弱”、“回忆模仿,表现生活中的强弱”、“寻找音源,探究身边的强弱”、 “欣赏感受,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唱歌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等,在亲自参与中完成了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了解、创造、表现和运用。

【案例反思】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音乐者”,学生是“接受音乐者”,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相比,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学生的接受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干巴巴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适于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等方面来感受声音的强弱。

上一篇:如花似叶 9期 下一篇:美术教学中如何让中学生做到兴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