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空中课堂停留在空中

时间:2022-08-07 08:45:49

别让空中课堂停留在空中

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走马上任以后,力主“均衡教育发展”理念。虽然不是什么“新思想”、“新观念”,但即便是老话新说、老调重弹,依然大快人心。多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遭国人诟病已久。而袁先生上任第一炮,便直指均衡教育问题,可谓切中要害,值得期待。

我不是教育问题专家,但我是无数普通中国家长之一。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一路走来,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非常轻易地看到了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对显而易见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谴责“有关部门”。我相信我的感性认识基本代表了千千万万普通家长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和我一样,大都经历了寻求优质教育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心理、时间、经济甚至是个人尊严的多重压力,这种压力不会使他们感到愉快。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的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又具体表现在师资质量、软硬件设施和教育投入的极大不平衡上。即便是在整体教育资源较好的大城市当中,个别重点校的教育经费也有超过普通校20多倍的极不正常现象,更不要说重点校由于掌握权势和钱势家长可能带来的潜在巨额利益所造成的更大不平衡了。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起跑线本身就不是一条直线。在我们这个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义务”二字似乎更多体现在法律意义上,即国家、社会、家长有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个适龄儿童受教育;而不是体现在经济学意义上,即百姓通常所理解的免费教育。因为事实明摆着,你要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对不起,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那个叫做“择校费”的问题。

解决这个中国社会仅次于吃饭的重大问题,当然不是随便发点议论就可以的,但长期无所作为,更是万万不可以的。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GDP长期以两位数的水平递增,但教育经费始终无法达到预期中的4%。不要说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无法相比,甚至没有达到国际社会的平均值。我手头的资料表明,2006年我国GDP为209400亿元,教育支出为4752.7亿元,仅占GDP的2.27%,甚至比2005年教育支出的5161亿元还下降了8%,而2006年的GDP比前一年上升了10%。GDP上升,教育支出反降,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叫人从哪看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亏不能亏孩子”的味道呢?教育的“战略地位”岂不成了事实上的“略占地位”?这种状况和国家的发展变化显然不相称,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当然更不相称。这个问题不解决,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痛切提出的“中国的高教学校为什么长期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就将永远成为一个问题。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我无力纵论中国教育改革,但我想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谈一点建议,即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空中课堂”的建设。肇始于非典时期的空中课堂,是主要依托优秀教师和电视网络对全国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做法,曾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非典之后本应发扬光大,却不知何故很快销声匿迹了。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对尽可能多的学子进行教育,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当今社会,不仅电视广为普及,而且互联网也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的网络人口就可达到三亿四千万,超过美国,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为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了较好的技术条件。当然,互联网虽然高速发展,暂时还没有达到像电视那样的普及程度,还有一个整合全国网络资源、尽早实现全国联网的艰巨任务摆在面前。但这个任务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完成的,起码与在短期内培养大批优秀教师相比,要相对容易得多、见效快得多。

事实上,已经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只是规模和效应还不尽如人意。早在2006年,北京地区就有10家重点网站联手推出“网上大讲堂”教育专区,网民在电脑前就可享受丰盛的网上大餐。而美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IT时代的新变化,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03年9月,麻省理工学院做出一个惊人之举: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多达500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世界上无论哪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该校网站下载这些课件,免费学习。

中国也有一批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其中既有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也有像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公认的好中学以及一批好小学。他们所拥有的优秀教师、成熟课件,完全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为全国的学生所共享。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更应该优先开放,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让全国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上质量最好的课,受到国内最优秀教师的教育。

实现这个美好的目标,需要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如果我们能够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那不仅是对无数学生和家长的贡献,更是对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贡献,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上一篇:对江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考 下一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