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2-08-07 08:18:44

张宇的艺术人生

一位平凡的艺术家不寻常的人生轨迹!

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巡视员;从一个普通的战士,当上了福州军区《前线报》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后来又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连续三届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他,就是去年秋天海峡卫视《福建名家文化人》专题片所报道的福建摄影界领路人――张宇。

1985年秋,张宇从部队转业到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任秘书长,后任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18年至退休,在地方工作已24年。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他硬是把在全国不起眼、底子薄的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翻了个儿”,闯进了全国摄坛“第一梯队”!

有人对张宇履职期间的业绩做了一番统计:一、队伍壮大了,省级摄影协会会员从几百人发展到3220多人;部级的摄协会员从原先几十人增加到800多人。二、拿国际摄影奖牌的人数更为傲人。他上任后实现了福建摄影在国际获奖“零”的突破,到249枚(件)。再说福建省摄影50年优秀作品中,拿到奖牌就达到508枚(件)。三、青年摄影人才辈出。他大力扶持省青年摄影协会和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该俱乐部成立不到一年,在国际摄影大赛中就崭露头角,获得20多个的奖牌奖杯,可谓是“后继有人,新星璀璨”,让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人的口碑。”张宇在领导、同行、年轻人中口碑皆好:2007年,他所率领的福建摄影人参加第22届中国摄影艺术展,入选幅数和获奖幅数均名列全国第三。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赞誉:“福建进入了摄影大省的行列,张宇同志功不可没!”;中国第一个摄影记者、摄影大师郎静山特书赠张宇:“影坛硕彦”;现任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潘朝阳赞誉:“张宇主席,他是我们福建摄影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领军人。”;年轻摄影新秀、福建省首届手机摄影展策划者林钰舒感叹:“张宇主席为人厚道,特别关爱年轻人成长,热心指导鼓励年轻人要不断创新,为中国摄影事业做贡献。他是我们年轻人的好老师、好领导、好榜样!”

笔者认为:张宇同志丹心向阳,他把情和爱无私的奉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令人感佩!

他与摄影结缘,探求光影真谛

笔者与张宇同志是战友,又是挚友,对他的为人和品格可说熟知一二:张宇祖籍是广东五华县。抗日战争时期,其父带一家人逃荒到江西。他1947年9月1日出生于革命圣地井冈山脚下的吉水县。1969年初春,这位地道客家农民子弟,凭着他在家乡的广场上画一幅巨幅的画像被带兵人所赏识,便怀着报效祖国的火热之心,参军入伍,当了战士、电影放映员。

一天,他无意看到部队新闻摄影干事背着照相机到部队采访,那潇洒的英姿使他羡慕不已。他发现摄影与美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摄影更真实、更直接、更快地反映了部队的火热生活。便找机会拨弄他电影队队长的120海鸥照相机,从此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部队宣传科领导叫他去卖掉所谓破“四旧”的“毒草”旧书。在旧书堆中,他无意中发现了20多本当时中国最早摄影杂志《摄影纲》,如获至宝,便把它偷偷的珍藏起来。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翻阅,这成了他摄影无师自通的“哑巴”老师。他还把单位一麻袋欲当做垃圾烧掉的记录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历史的图片抢救回来,成为他掌握摄影技巧,“走捷径”的鲜活教材。

“机遇往往是留给勤奋和有准备的人”。说张宇真正系统的学习摄影知识,那还是他得到领导赏识,于1971年8月推荐他到福州军区《前线报》当一名美术编辑。在这期间他才有两次参加摄影培训的机会:第一次是1974年参加为期20天的全军彩色摄影培训班;第二次是1981年参加为期30天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福建举办的第二期摄影讲习班。宝贵的50天培训让张宇受益匪浅、大开眼界,于是开始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在实习中,他先后拍了处女作《浪打火炼》以及《阵地怒火》《迎着春风》《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四幅作品都被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展入选。当时福建才入选七幅,而他一人包揽了四幅,且《浪打火炼》获得铜奖,福建实现了全国摄影奖牌“零”的突破,在福建影坛引起轰动!

张宇为何能一炮打响?也许说他是运气,但笔者则认为张宇着实是靠他“勤奋加灵气”。他在《前线报》工作时期,仍然保持和发扬朴素、不怕苦的精神,时常深入连队、海岛、哨所、矿井体验生活,吸取营养、增长智慧。为此,他所拍摄的每一幅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并富有强烈的思想性、哲理性和感染性,具有一定冲击力。这是他摄影创作的一大特色,胜人一筹的一大技艺!

说他摄影“无师自通”,倒不如说他是坚持“师法自然,能者为师”,博学众长,善于修炼自身,把握摄影真谛,自觉把摄影看成是党的宣传工具,也如同战士手中的武器,千方百计的凝聚全军区摄影力量,做好摄影通联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由于当时福州军区《前线报》军事摄影工作搞得很出色,张宇荣获1984年度“福建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给他颁奖,并予以很高的评价。后来他又成为全军13位“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之一,当之无愧!

16个春秋,军旅生涯的锤炼与奋搏,张宇思想政治更为成熟,文化艺术造诣更为深厚,为他转业到地方,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听从组织安排,迅速转换岗位

1985年,邓小平裁军百万。在这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张宇听从党中央号令,转业到组织需要又适合他兴趣爱好的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工作,担任秘书长。

“万般开头难”,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是一个地方性的社团组织,面对较为松散的摄影社团组织,如何开展工作?他心中盘算着:一方面善于运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因势利导,坚持以《诗经・鹿鸣》中所言“人之好我,示我周到”这种诚恳待人的理念来凝聚摄影社团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他虚心主动地向摄影界老前辈们学习求教。他挤出时间拜访老前辈,取经开智,着手制定符合摄影社团实际的工作计划和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办会,并营造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在他的努力下,很快适应了地方工作。

如何开创福建摄影工作新局面?从小受到革命理论熏陶的张宇,深谙“走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道理,因而他在思想上首先确立了“摄影大众观”的理念。

张宇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发动群众和举办各类群众性的摄影展览上。每年都要举办“福建省摄影展览”,每届都有很多单位、群众参加,有时还请省领导来剪彩,这对福建摄影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时他还深入到企业帮助授课、评选作品,甚至还帮助夫妻举办家庭摄影展览,让摄影走进千家万户!

由于工作出色,1991年冬,组织上指派张宇到泉州市文化局挂职当副局长。张宇把挂职作为接地气“充电”的好机会,以甘当孺子牛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学习与工作。人们说:“张宇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工作出色,收获颇丰”:收获一,他把泉州市摄影家协会改变了面貌,带出了队伍,为全省摄影社团组织如何开展工作总结了经验;收获二,抓住机遇,开辟了海峡两岸摄影界文化交流的先河。1992年底,他参加泉州民俗文化访问团,赴台湾交流考察,可谓是海峡摄影界“破冰之旅”。考察期间,他与台湾影坛同仁进行了广泛交流,以光影会友,实地创作,还特地拜访了摄影大师郎静山,共叙“五缘”文化,郎老先生特赠书“巧艺传神”。回来后,张宇进行了认真的工作总结,举办了赴台摄影展。此次赴台交流,使张宇深感到:摄影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艺术,它是党事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的一道美丽彩虹。收获三,更加广泛地结识各界有识之士。张宇是不爱应酬而爱学习的人,他抓此机会刻苦学习文史哲及书画艺术,积极参加收藏和鉴赏活动,开阔眼界。走进张宇“家”中的“三香堂”可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茶香、书香、墨香迎面袭来:以茶会友添人气;以书会友长神气;以墨会友炼骨气。他就是以此修炼人生的品味、品格、品德,他常常对人说:“我不是什么领导,更不是什么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公仆和服务员。”这是张宇在两年挂职锻炼中最大的收获,懂得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

张宇在省文联担任副主席,时常因行政事务缠身,没时间拿起相机创作。对此张宇早就预料到,他认为:“凡事有得失,若自己名利受到损失,而能换来福建摄影事业的繁荣,我也值得!作为摄影界的领导,要有这样的胸襟,要讲求舍得。”张宇就是这样一个“舍己为家”的人!

摄影事业应靠大家,团结才能出成果

张宇有一个口头禅,“福建摄影搞得好不好,关键在能否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只有大家团结一条心,万紫千红总是春”。为此张宇把全部精力放在抓培育人才出作品的关键工作上,他说:“这是摄影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几年来,他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同仁携手办好全省性的各类摄影培训班和摄影函授班,以及支持开办了全国性摄影学校。注重把收到的有限经费,要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培育人才的“刀刃上”。至今已举办了近100期培训班和函授班,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摄影人才,这几年福建摄影才有那么多全国性、国际性的金银铜奖获得者,可谓是“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当人们赞扬张宇时,可他总是说:“这些成绩取得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培育人才还得用好人才。张宇说:“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天赋加勤奋再加灵气,这种人能创作出有水平、有势头的佳作。对这种人才,我们要大胆的培育和使用,因为他们是我们摄影社团的中坚力量,尽管有缺点有毛病,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帮助转变,更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创作环境,造福社会”。因而张宇特别敬重对福建摄影有贡献的人。比如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填补福建人体摄影空白,举办首届人体摄影大赛的佘山;连续三届获得“金像奖”的石广智;创建中国摄影之乡劳苦功高的莆田马金焰;善于培育摄影人才创立泉州华光摄影学院的校长吴其萃以及对闽台交流工作及摄影作出贡献的海风出版社社长焦红辉等,张宇都建议把他们都吸纳为省摄影协会的副主席,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福建摄影事业发挥光和热。

另外,广纳海外艺术届和企业界的朋友,如聘请新加坡的张美寅先生、林光霖先生以及香港的何善祥先生当省摄协名誉顾问,为福建摄影事业献计献策,可见张宇的心胸多么的宽广。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赢得福建摄坛人才济济……

在张宇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坚定明确的信念:“摄影出作品其目的要立足于为我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此,他上任后着力带领班子团结大家精心打造“福建摄影六条靓丽的风景线”:第一条是以惠安崇武惠安女服饰为特色,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摄影乡村风景线;第二条是以泉州y浦养殖业为特色,打造海上风光摄影风景线;第三条是以莆田湄洲妈祖海神为特色,打造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风景线;第四条是以龙岩永定土楼和漳州南靖土楼为特色,打造客家文化风景线;第五条是以武夷山“双遗”优势为特色,打造福建风光品牌风景线;第六条是以宁德霞浦滩涂养殖特色,打造国际摄影休闲创作的海岸风景线。

这六条风景线不仅从摄影的深度来挖掘福建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更好地“筑巢引凤”让更多的海内外摄影家到福建创作,了解福建、宣传福建,进而推动海峡西岸的经济建设。人们说,张宇潜心描绘了福建摄影工作美好壮丽的蓝图,是推进福建摄影从大省走向强省的一招好棋!

福建摄影如何“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进一步提升摄影作品的艺术水准?这一问题张宇在苦苦地思索着:摄影术自1839年法国达盖尔发明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如何使现实的摄影作品更具光影的生命力、艺术的感染力和时代的冲击力,这是时代给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他心想:“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摄影是来自西方的艺术,如何尝试加入中华文化的元素,使摄影作品的纪实性,质朴性进而达到更加富有哲理性、内涵性和品味性,也许这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当他看到潘朝阳的“梨花墨韵”作品中华文化元素浓厚,很有意境,便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赞誉。若善于运用中华元素的嵌入,摄影作品就有中国特色的意境与韵味,这就是张宇对“新”摄影作品一种新感悟,一种新追求。

他对摄影艺术创新想得深,而对福建摄影未来前程想得更远。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宇认为:我们传授给摄影爱好者不光只是摄影的知识和技艺,更重要传授给他们如何做人,讲艺德,同时他极希望培养一大批的能引领福建摄影前进的基层摄影“领头羊”,只有这样,福建的摄影工作才有希望,才能兴旺发达。为此,2014年夏天,他特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地市县摄影家协会的会长、秘书长培训班”,亲自上课,传授大家如何做好新时期摄协领导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大局意识,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大家创作出更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参训的100多位基层协会领导听他授课后,深切认为:张宇主席在临退休时,还身体力行,关心福建摄坛的未来,真可谓深思远虑,情真意切!笔者当时也聆听了这个课,深受教育,深感张宇在退休前“最后一课”的“传、帮、带”的用意、涵意和深意啊!

有人问:“张宇主席现已退休,他都在干什么呢?”笔者自然也想知道究竟。听说近来“求”张宇墨宝的人甚多,令我欣喜。一天,我特地登门也请他为我百岁家母留一“家训”:“嚼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里不惊”之珍联题作。张宇看后连连称好:“此联意涵深刻,符合主席倡导的‘清明廉正’的要求。”说着,他欣然挥毫。

此时,笔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张宇的摄影佳作《球魂》:球场上,一汪积水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各种无规则的人影波光――“人退影在”意境。在橱柜里还摆着一本大红的荣誉证书,笔者好奇地取出一看,是2014年中国文联成立65周年举办“追寻中国梦”美术书法摄影展,张宇送作《台东夜渔》荣获特别优秀作品奖,全国仅3幅,张宇就占一幅,还获福建省政府奖励。据说,《福建日报》著名摄影家林辉龙看到此作品大加赞赏:“这是一幅十分难得的优秀作品呀!”

我正陶醉在《中国艺术报》介绍此佳作时,便听到有人敲张宇的家门,张宇立刻撂下手中的笔,开门迎接,原来是从闽南来的几位影友向他求教并讨墨宝,张宇没有推辞,不顾劳累题写一个多小时。当每位同志得到那苍劲有力、笔走龙蛇的书法,连连道谢,而他脸上总带着微笑谦逊地说:“鄙人拙笔,让你们见笑了”。我见他累得直不起腰,心中不由感慨:退而不休,张宇对摄影人的心是热的,可谓“爱难却,情未了啊”!

这正是张宇对艺术人生“渐进、渐悟、渐成”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自然歌唱理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