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政商通吃的奇才

时间:2022-08-07 06:51:19

范蠡以自己的智慧帮助勾践成功复国,成就了一代霸业。又在功成名就之际,激流勇退,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荣耀,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范蠡19年间三次经营致富,但又三散家财,这是他看破钱财和名利的大智大慧。

作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在政治、军事、商业领域皆有成就的范蠡,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司马迁曾评价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范蠡三次迁徙,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

玉在椟中求善价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之一,但他并非越国人,而是楚国宛地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出身于当地的一户农家,少年时期即通过苦读《诗》、《书》、《易》等书籍,为以后治国安邦储备了大量知识。此外它还潜心钻研姜尚的《六韬》和《三略》,为以后从事军事指挥奠定了基础。

身为楚国人,范蠡并非不想报效国家,但当他长大成人、踌躇满志欲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却遇上了楚平王当政。平王和佞臣费无忌狼狈为奸、陷害忠良。他们先后诛杀伍奢父子,还逼走当时楚国杰出的人才——伍子胥。

面对这种景象,范蠡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开始隐忍下来,等待机会、待时而动,又“被发佯狂,不与于世”,甘受世人的不解与嘲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若干年的等待,范蠡终于等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知音——宛邑县令文种。种蠡二人,虽然一个年长,一个年少;一个贵为官长,一个贫穷落魄。但甫一相见便惺惺相惜,大有英雄相见恨晚之感:文种欣赏范蠡的智慧和才华,范蠡则对文种的老成持重赞誉有加。他们一起谋划自己的人生后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战乱不已,动荡不停,但也造就了许多成功的机遇。眼下天下能够争霸的只剩下吴、越两国,既然伍子胥、孙武早已到了吴国效力吴王,那他们就弃吴奔越,辅佐越王成就霸业。就这样他们从楚国来到越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国老国王去世、政局不稳之际,入侵越国,意图一举占领该国。越国新任国王勾践依据范蠡的计策率众伏击吴军,并射杀吴王阖闾,取得大捷,这是范蠡的军事才华第一次得到展现。

战败的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你一定要灭掉越国!夫差谨遵父诲,时刻不忘杀父之仇,操练军队,准备随时攻打越国。不愿坐以待毙的勾践不听范蠡劝告,决定“先发制人”,结果在夫椒一败涂地,只剩下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他凄然地询问范蠡:“我不听先生的话,到了这个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冷静地回答道:“现在只有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使他们原谅;如果他们不接受,大王您就屈身侍奉吴王,等待转机,这是如今不得已的策略”。随后他随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三年,并令文种留守国内。

20年助就霸业

范蠡和勾践在吴国辛苦备尝,为了获得吴王的信任,尽早回国,勾践甚至亲尝夫差粪便。返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不忘被掳之耻,为此他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于是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计划。这一计划就是在前十年做好各种物质基础的准备,尤其是人力、粮食和财富;后十年则加强对人口的精神教育和士兵的军事训练。

在范蠡的指导下,越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规定。振兴国家,除了要有人,还要有粮食和财富。范蠡认为君王应该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粮食丰收、歉收的情形,并谋划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勾践经过范蠡的一番指点,在全国各地寻找隐秘的地方,建造了好几个大仓库,在丰收之年大量买进粮食;而在粮食短缺之际,大量抛售。除此之外,范蠡还指导开发、发展了越国的畜牧业、养殖业、纺织业和冶铁业。这些做法使越国在短短的数年之内,粮食和财富增长了好几倍。

经过十年发展,越国的人口大量增长,生产力也迅速进步,羽翼逐渐丰满起来。紧接着加强军队的建设,逐渐被越国君臣重视起来。组建军队是夫差最为忧虑的,因而他只同意勾践组建一支3000人的军队,负责国内治安。为了提高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范蠡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并尤其注重培养士兵为国雪耻、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一精神训练,大大加强了勾践对军队的控制力,《韩非子·内储篇》曾记载:只要勾践临火击鼓,士兵便直往火场冲;临江击鼓,士兵便往江心跳;临战击鼓,全体将士都会直冲阵前,粉身碎骨也全然不计。

在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的二十年间,范蠡和文种还为麻痹吴王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实施美人计。美人计成功后,范蠡又制定出第二条计策:掏空吴国的府库。一年越国大旱,范蠡趁此机会提出向吴国借贷了一批粮食。等到越国丰收的时候,范蠡将大量蒸过的粮食还给吴国。夫差觉得这批粮食颗粒饱满,就下令作为粮种播种,岂料一年之后,颗粒无收。吴国绝产一年,动摇了自身经济基础,直接影响到了国力。但越国此时要消灭吴国,还有一道阻碍,那就是吴国股肱大臣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两朝元老,一心辅佐夫差,对越国充满了警惕。范蠡和文种为帮助勾践实现复仇计划,实施狠毒的离间计,挑拨吴国君臣间的关系,借夫差之手杀掉了伍子胥,为实现灭吴计划,扫清了障碍。

伍子胥死后,吴王宠信佞臣太宰伯嚭,朝政更加腐败黑暗。公元前482年,越国趁夫差北上黄池之机,发兵攻吴,俘获吴太子友。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包围了吴国首都。勾践采纳范蠡围而不攻的策略,三年之后,夫差被迫自杀,吴国被占领,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灭吴之后,又率军北上,大会齐、晋等诸侯,成就了一代霸业。就在越王成就霸业的同时,范蠡却突然消失了。

激流勇退的智慧

勾践灭吴之后,摆宴姑苏台,犒赏伐吴将士。觥筹交错中,范蠡不经意间瞥见勾践面无喜色。二十年忍辱负重一扫而光,而越王却面无喜色!这不由得不令范蠡胆战心惊。深谙道家智慧的范蠡,不禁想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古训,表面风光的背后往往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作为一个臣子,功劳太大,很容易引起君王的不安。如果继续留在越国非但无法享福,或许连性命都无法保证。范蠡于是决定急流勇退,这一次的离开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但也成功的保全了自身。曾有诗人这样评价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和范蠡一起为越王事业付出大量心血的文种就没那么幸运了。身为文种好友的范蠡在离开越国之际曾留有一封信给他,劝他离开,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收到信后,心绪复杂,他相信自己一心为国,勾践不会对他怎么样,但又有一丝隐忧,因而称病不朝,借此表明自己无意于权力,希望能以此打消勾践的疑虑。但勾践反以为文种是想获取更大的权柄,因而才装病不朝,再加上他听信谗言,最后下令文种自裁。文种临死深悔没有听从范蠡的告诫,但为时已晚。

范蠡离开越国后,自称鸱夷子皮,来到齐国海边经营海盐,不出几年置产数十万。齐国君听说范蠡来到了齐国,就邀请他做相国,没过没久,因为“久受尊名,不祥”,就辞职不干了,散其钱财,分给朋友与乡亲,自己和家人则迁徙到陶地,继续经商。陶地为齐、鲁、卫、宋交界之地,商贾来往频繁,范蠡在此地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小心经营,又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很快又致资财巨万,他也因此成为被后人敬仰的商战始祖。

范蠡以自己的智慧帮助勾践成功复国,成就了一代霸业,又在功成名就之际,急流勇退,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所有荣耀,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接着范蠡十九年间三次经营致富,但又三散家财,这是他看破钱财和名利的大智大慧。范蠡不论从政、打仗还是经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自身价值。简而言之,范蠡好学、自信且自知,在其位谋其职,拿得起放得下并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这便是他成功之道。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上一篇:实施低碳旅游 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