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等待的孩子很脆弱

时间:2022-08-07 06:51:17

举案说教:

商场的玩具柜台前,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地上打滚哭闹。原来是这个孩子想买一个玩具,被父亲拒绝了。其实,他们的购物车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大规模的拼装玩具。围观的人摇了摇头,这一定又是一个习惯了即时满足的、被惯坏了的孩子。

在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愿望遭到拒绝时会感到非常地不高兴,甚至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如果家长不能坚持原则而妥协,并想尽办法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虽然换来了家长的片刻安宁,却摧毁了孩子的自制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能忍受平淡,不能承受痛苦,当然也无法承担责任,生活会变得一团糟。

延迟满足,分年龄对待

一个延迟满足发展得很好的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足够的爱,有很强的安全感。家长们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延迟满足的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

1.0~18个月的孩子

18个月之前的婴儿,所有的要求都必须马上满足。吃奶、睡觉、拥抱、游戏……宝宝一呼唤,妈妈立即到场,这样宝宝就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身边的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

2.18个月~2岁的孩子

18个月之后,孩子的活动空间、范围和交往圈子在扩展,需要“等待”的情也越来越多。这时,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时间观念的,等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理喻、痛苦不堪的。

3.2~4岁的孩子

2岁左右的孩子会懂得“等一会儿”并不可怕,耐心在2~3岁期间会得到发展,到了3岁,儿童已经能够平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甚至能够自己找点乐子冲淡等待的枯燥。

4.4岁以后的孩子

如果教育得当,4~5岁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因为等待而发脾气,到了6~7岁时,上了小学的孩子会理解“先写作业,后看电视”的要求;到了12岁上中学,孩子能够自觉地先完成作业,后出去玩耍;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已经把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用任何人监督了。

延迟满足训练的2个前提

成功训育儿童延迟满足的前提有两条:一是儿童得到了足够的爱,二是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以身作则。

从父母身上得到充足的爱,是延迟满足最重要的因素。孩子通过与父母亲密的绑定,对整个世界建立起一种信任感,他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自己的生命和时间都弥足可贵,他会自觉地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生活井然有序。遇到问题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忍耐痛苦,不逃避责任。父母充足的爱会给孩子坚实的安全感,会降低孩子对物质的索求欲望,当他暂时得不到一件物品时,他会坚信,满足的机会还会到来。

仅有爱还不够,父母还需要严格控制自己,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有意要限制孩子看电视,家长就要以身作则,不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比如,可以订立这样的规则,大家一起遵守:下午5点以后才能看电视,每次最多不超过1小时。

培养延迟满足的6个手段

想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具体的操作手段有:

1.全家人生活遵循固定的规律和时间表。

儿童天生有强烈的秩序感,生活有规则,既保护了他们的秩序感,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会等待。

2.培养孩子“轮流、等待”的意识。

从孩子有社交活动开始,就培养他“轮流、等待”的意识,养成等待别人正在使用的玩具和公共器械等习惯,也要求其他小朋友等待自己孩子正在玩的玩具和器械,而不是要求孩子“分享”、“一起玩”、“你下来,让小弟弟玩”。传统的“一起玩儿”、“让给别人玩儿”会给所有的孩子造成混乱,损伤孩子的安全感。“轮流”教会孩子遵守秩序,让孩子懂得,只要耐心等待,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

3.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想要离开,而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玩儿或者做的时候,你不妨耐心地等他一会儿,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会让孩子乐意去等待。

4.将时间观念传递给孩子。

从孩子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利用―切机会向他解释时间概念。比如:“下午我们去公园,你喝完奶我们就走。”“今天已经吃了两块饼干了,明天再吃。”“再过两个晚上,我们就可以去坐火车,去姥姥家了。”等等。

5.不要“戏谑”孩子的耐性。

不要刻意制造缺失、戏弄孩子、故意不满足孩子,或者是以此要挟孩子答应你的某种条件以“考验”孩子的耐性等等。

6.及时鼓励和表扬。

在生活中,家长如若发现孩子出现延迟满足的举动,要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以此来激励孩子的延迟满足,让他学会等待。

上一篇:北京遇上吴秀波:殷殷父爱最柔情 下一篇:古老教堂的现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