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反垄断第一案

时间:2022-08-07 06:20:43

遭遇反垄断第一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的“电子监管码”令一出,不想与刚刚正式实施的《反垄断法》遭遇。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北京兆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方惠科防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社网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恒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这四家从事数码防伪业务的企业,将国家质检总局告到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已受理此案,该案从而成为《反垄断法》实施后的“第一案”

状告国家质检总局

兆信等四家企业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副教授、北京展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表示:“从2005年4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不断推广电子监管网,督促各地企业对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同时要求生产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供消费者向该网站查询。去年12月,该局又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等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该局推广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检’)经营的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使后者在经营同类业务的企业中形成独家垄断的地位,是严重的排斥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防伪行业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解释,电子监管网是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向全社会建立的公共服务网,是在第三方(中信集团、中国电信)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的、对产品质量实施电子监管的全国性网络系统。该网最核心的功能是“真实追溯”。

众多防伪企业不满

相关企业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状中称,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下发文件、召开各种会议等形式,将电子监管网的推广与中国名牌、免检产品等评选挂钩,并规定一些产品不赋码入网不得销售,在实际上确立了电子监管网的经营者中信国检的垄断地位。众多受访的防伪企业表示,防伪行业是大小企业并存,对小企业来讲。他们本身客户群就比较窄,可能就几十家或上百家客户,这样一挤压的话,可能这些客户转眼就没了,它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大企业因为本身涵盖面比较大,可能客户群不光在这9大类里面,但业务量损失按比例来讲可能减少了20%或30%。

与此同时,更多的防伪企业加入到原告的队伍中来。8月11日,上海中商网络有限公司、江苏南大数码利。技有限公司两家防伪企业亦委托周泽律师分别以同样的事实和理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质检总局提讼。8月17日,深圳市倍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贵阳高新华美龙技术有限公司两家防伪企业也加入到原告队伍中。

电子监管存有争议

最早提公的四家防伪企业认为,国家质检总局同中信国存有利益关系,涉嫌垄断行为。据悉,涉案企业中信国检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现金出资”1800万元,拥有30%权益,而这份所谓“现金出资”,其实由中信国检的大股东垫付,并且不收取利息。国家质检总局零出资即在涉案企业中占股30%,引发外界质疑。

另外,对电子监管码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争议焦点:电子监管码的防伪作用和企业的赋码成本。一些防伪企业认为,电子监管网运用在全食品行业,利用数码防伪作为唯一的防伪手段,不仅是不科学而且不经济。由于赋码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使得生产企业尤其是食品生产企业也会加入到反对推广电子监管码的队伍中来。

食品生产企业表示,引入电子监管的主要费用在于销售包装。因为食品行业的销售包装数额极其巨大,所以一个大型企业每年销售包装在电子监管上的花费数额达数十亿之多。不过,无论是生产企业的投资,还是流通环节的投入,最后都会以商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来承受。加上查询时的付出,消费者才是整个“电子监管码”“电子监管网”的最终买单者。

上一篇:我们期待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下一篇:我们只看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