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的幼儿观察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08-07 06:07:23

基于《指南》的幼儿观察策略的研究

【摘 要】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执业的必备能力,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如何结合幼儿发展情况,针对性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幼儿教师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观察幼儿行为,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四个观察幼儿的策略,为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观察幼儿、客观全面进行教育评价、实行适宜性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依据。

【关键词】观察;指南;策略

观察幼儿是幼教老师很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观察不仅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础,也是衡量幼儿教师执业能力的重要尺度,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好方法,但是教师往往对为什么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不是很清晰。《指南》是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描述,相对于以往的规章制度,《指南》内容更加详细,对于指导幼儿教学工作尤其是如何观察幼儿有着很大的帮助。《指南》可以指导教师客观真实的观察幼儿,并为教师的观察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其蕴含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形成对幼儿的教育本质、学习发展及天性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以平等的身份和尊重的态度深入幼儿心灵。

当前,教师观察幼儿存在的问题来自于教师自身观察能力薄弱以及教师对于观察幼儿的困惑。本文通过分析、解读《指南》,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促进教师观察幼儿”的观察策略,为教师更有效的观察幼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说明书式策略

说明书式策略是指通过《指南》的不同内容解决制定观察计划中的不同问题。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帮助教师将日常观察转化为专业观察,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其适用范围主要针对观察能力较弱的老师。

1、观察目的:运用《指南》中的目标内容。

2、观察目标:运用《指南》中的典型行为表现内容。

3、观察内容:运用《指南》中的典型行为及班级幼儿实际情况。

4、观察时间:结合《指南》中幼儿年龄特征及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

5、观察方法:结合《指南》中幼儿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实际情况。

二、字典式策略

字典式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看”了幼儿行为之后,结合《指南》相关内容,帮助教师理解、分析、评价幼儿行为,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和确定幼儿的发展区,包括解惑式、桥梁式、支架式和引领式。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使教师在根据具体观察内容分析评价幼儿行为时有了理论依靠,帮助教师通过观察准确了解幼儿,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分析评价能力。

1.解惑式策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教师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运用《指南》探索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可用于理解、分析、评价幼儿行为;二是针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运用《指南》查找教育建议并解决观察后是否介入的问题。

2.支架式策略主要是指将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与《指南》中的典型行为相比对,评价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以及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指南》中的教育建议相对比,以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重在探索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搭建发展的支架并运用《指南》中的教育建议进行教育行为的反思。

3.桥梁式策略是指在已知幼儿已有经验的情况下,观察幼儿的新行为,对照《指南》中的内容,评价幼儿获得的新经验。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帮助教师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客观、全面、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此方法较多适用于幼儿在某一次具体活动中的观察评价。以《指南》中的幼儿的典型表现为桥梁,连接并分析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以及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4.引领式策略是指教师结合《指南》与其他观察工具或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评价。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将理论性文件与操作性工具相结合,由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对幼儿更为科学的观察,得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三、贯穿式策略

贯穿式策略是指在一次事件的不同时段,教师反复运用《指南》观察幼儿。此种策略通常运用于设计开展集教活动、区角活动或个案追踪观察。如教师开展一次集教活动时,从确定主题、撰写教案、调整教学方式等整个过程中贯穿运用《指南》。对于个案追踪观察这种特殊的观察,教师需要反复翻看《指南》,根据幼儿行为的变化不断解读,并根据教育建议修正教师在每一次观察后的教育行为。

四、融合式策略

融合式策略是指在运用《指南》观察幼儿时,同时融合运用以上三种策略中的若干种,包括线性策略及分解合并型策略。

1.线性策略主要是指在一次观察事件中,按照时间顺序或行为顺序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策略。例如,说明书式―桥梁式―解惑式的线性策略,首先说明书式策略让教师脑海中有幼儿发展的整体框架,其次,桥梁式策略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判断,最后,解惑式策略解读观察到的幼儿行为采取适当教育教学行为。

2.分解合并型策略是指先采用一种策略,再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或先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再采用一种策略。例如,教师首先采用说明书式策略,参考《指南》撰写活动目的―观察目标,在活动过程,采取支架式策略,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学习品质及观察力,并且通过解惑式策略在观察探索幼儿兴趣点后运用《指南》查找合适的教育建议。

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要达到“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的目标的手段,对幼儿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看”,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与分析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观察。通过《指南》指导教师观察幼儿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3-116.

[2]虞永平.观察儿童与课程构建[J].学前教育,2007:2-3.

[3]吴亚英.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2).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董瑞敏.提高教师观察能力,把握适宜教育契机[J].教育导刊.2011(4).

上一篇: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お 下一篇: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